第八百二十章 史无前例的超大军事采购

其四公里的有效射程,超高的命中率,再加上圆柱形榴炮弹所特有的庞大装药量所带来的巨大爆炸威力,使得了这种野战炮顿时就成为了陆军的新宠。

来自缅甸的一系列战报被归拢到金陵城的陆军各大部门后,一大票的陆军重量级将领们都不得不再一次高看了后装线膛武器所带来的战术变化以及优势。

楚军的陆军将领们,自然也不是什么迂腐之辈,对后装线膛枪炮有什么抵制,实际上陆军内部,尤其是高层还是很喜欢这些后装线膛枪炮的,之所以迟迟没有和近卫军那样大规模换装,实在是现在的后装线膛武器太贵……一杆十八型步枪就要四十多楚元,这装备一万支就得四十多万楚元。

而陆军需要的数量可不是一一万两万,而是少说也得上百万支呢,这得多少钱?

四千多万楚元啊!

这是什么概念?

大楚帝国一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也不过七八亿,陆军一年的常规军费,也不过八千多万。

你让陆军花四千多万楚元只为了换装步枪,陆军真心换不起……毕竟陆军的军费开支项目可多了去,作战耗费,人员薪资,骡马采购以及耗费,火炮的采购,乃至一些军事设施的建设等等都要钱。

真说起来,每年用在采购枪支上的资金,其实只占据军费开支的极小一部分,你一下子挪用数百上千万用来采购新式步枪,那么陆军这一百多万人真心要吃土!

所以陆军就算是想要换装,现在也不可能大规模换装,只能是慢慢来,一年装备一批,同时等后装线膛步枪的价格慢慢降低,最终实现全军的换装。

这个换装持续时间,按照陆军大佬们的预计,恐怕得持续十五年以上!

但是缅甸那边的战事却是让陆军高层们,更加坚定了尽快换装后装单发步枪的决心。

国内本土驻防的一些普通部队还有那些丙等部队之类的可以等一等,但是那些甲等部队,尤其是正在作战或面临边患的甲等师,却是必须第一时间装备新式的后装线膛步枪的。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后装线膛火炮上。

这玩意更贵,不仅仅是火炮采购价格贵,炮弹的价格更贵!

目前陆军使用的后装线膛野战炮,目前只有一款,那就是河北武器公司生产的三十二年式75毫米后装线膛野战炮。

这款火炮别看只是个炮架再加根炮管,但是真说起来,这玩意对于当代的大楚帝国而言,可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武器。

从轮子到炮架,再到核心的炮管,然后到配套用的碰撞引信高爆榴弹,全都是大楚帝国过去三十年里工业技术的核心集成。

这玩意,别说在十七世纪了,你就算是放在二十世纪里,那都是各工业国家的专利,普通小国想要独自搞出来,那是想都别想。

因为这背后所需要的是一个重工业体系的支持。

当然了,你要是设备也买,材料也能买,这就简单多了,随便后世弄个机械加工厂来,也能够给你搞出来。

在目前的大楚帝国里想要搞出这种火炮,技术难度是非常高的,用的材料都是新研发的,炮管加工工艺更是河北武器公司的花费巨资研发的独家技术,用来加工的设备很多都是找那些设备厂商专门定做的。

这研发成本可大了去。

这搞出来的火炮以及炮弹,其生产成本本来就不低,然后还要摊上研发费用,其采购价格也是极其高昂。

陆军首批采购的数十门三十二年式75毫米野战炮,平均单价达到了两千多楚元……这个价格,对于当代的火炮而言可谓是超级贵了。

火炮贵也就算了,毕竟是一锤子买卖,一次花钱就够了,但是炮弹也贵了。

配套的75毫米高爆榴弹,采购成本就得二十多楚元,一门炮配上两百五十发的炮弹,那就得六千多楚元,比火炮本身还要贵得多!

而且这炮弹训练的时候要用,作战的时候更是大量往外打,光是炮弹成本就非常高。

所以后装线膛炮好是好,但是陆军同样用不起……

这就是当代大楚帝国里后装线膛枪炮的尴尬所在……东西有了,性能也是极好的,问题是刚搞出来的东西,目前还太贵,陆军用不起。

然而不用也不行,缅甸战事已经充分证明了后装线膛枪炮的重要性,同样也证明了前装滑膛枪的巨大限制。

所以陆军那边是琢磨着加大后装线膛枪炮的采购量,但是同时也要把价格给压下来。

四十多楚元一支的后装线膛步枪,是绝对用不起的。

一门野战炮再加上配套的炮弹得八千多楚元,那更是不可能的。

因此金陵城里的陆军大佬们,开始想方设法压价了。

压价的也不仅仅是这两个项目,还有新的75毫米山炮项目。

为了压价,陆军也是咬牙下了狠心,直接把订单的数量拉高,以更庞大的订单数量来进一步拉低成本。

同时引入充分的竞争!

承顺三十四年六月份,本心信心满满的河北武器公司,带着他们刚修改设计后的75毫米山炮项目来到了陆军军械部,准备竞标该项目。

结果被告知,这一次的采购的数量会非常庞大,第一批次最少就要两百门,后面还有第二批次乃至第三批次。

同时又得知了陆军准备采购更多的后装线膛步枪以及75毫米野战炮。

其中的后装线膛步枪采购数量达到了二十万支,这个数量可谓是极其惊人。

而75毫米的野战炮也是采购数量极为庞大,达到了两百五十门。

得知陆军准备采购大批量的新一代后装线膛枪炮后,河北武器公司哪里还坐得住。

他们公司的督办直接带着一大票管理和技术人员来到了金陵城,准备参与陆军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军事采购竞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