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页

如意佳婿 清越流歌 825 字 2022-11-16

其实还是刘青低估了这年代的师徒情谊,江家下人都开始拿他们当半个主子对待了,半点都不见外的样子,这态度自然是有迹可循的。

在江景行心里,刘青兄妹纵然不是家人,那也比一般的远房亲戚要亲近许多。

拜了师,这兄妹俩就跟他们家绑定了,除非师徒恩断义绝,否则谁也拆散不了两家的关系,既然如此,自家的底,也该慢慢透给他们了。

收徒的事,已经写书信回京了,大伯那里想是有什么耽误了,但三叔唯一的弟子,又是年纪轻轻的秀才,这份出息,就是他们身边也少见,大伯迟早是要过问的。

只怕不但要过问,还要上心呢。

且不说自家没这么出息的人,就看当今宠爱荣妃和七皇子母妃的架势,连太子都要生生退一射之地,他们作为五皇子的外家,实在不宜在这个当口出风头。

为了宫中的娘娘,大伯也宁愿把自家子弟养得无所事事,也好过被人家眼红生事。

可侯府沉寂了这么多年,祖父当年遗留的影响力,早就消弭殆尽,不知内情的人都当他们侯府没落了,这两年连带着宫中的娘娘和五皇子都鲜少活动,再这样不作为下去,假的迟早要变成真的。

侯府低调归低调,却不能低调到叫人看轻,他们家还得是五皇子最后的依仗。

想要叫人忌惮,朝中势必要有自己的人。

奈何这么多年下来,早年依附过来的人,也都走的走散的散,剩下一些都是成不了气候的,不提也罢。

大伯虽然袭着爵位,却不在要职,京中这样的勋贵大大小小几十个,真要够看的,还是身上的官职。

当今对大伯倒是有一份亲近,不知是看在祖父的面上,还是对府上的做派满意,时常叫大伯进宫伴驾,也不说朝事,就是聊聊家常,叫大伯陪个膳。

单有一份殊荣,面上好看罢了,大哥都已过弱冠了,当今真要看重,早该赏个差事下来,可现在大哥头上顶着世子的名号,还被大伯关在房里读书,这书也不知读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已经足以看出当今的态度。

府上要培养自己的人,再来一群乌合之众就没有必要了,这回要的是有真才实干的能人,动静还不能太大,那就只能贵精不贵多,还得再寻个名正言顺的由头才行。

连江景行自己的都觉得刘延宁再适合不过,读书人最看重名声,延宁就算日后入朝为官,再被人许以利诱,因着师徒名分,也不可能为他人所用,再说他瞧着延宁的秉性,也不可能会是忘恩负义之人。

这个人可以放心培养,不怕把人翅膀养熟后自个儿飞走。

虽然延宁现在是三叔徒弟,身上难免被人打上江宁侯府的标签,但是他三叔不过一介白身,虽才名在外,三叔的弟子,还不至于叫人如临大敌。

因此,在延宁成气候之前,不会有人抓着这个不放。

当然等他真成了气候,这也就不算什么大事了,朝中关系多复杂,查下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府上已经算低调得很了,没人愿意为了攻讦对手,连带着把自己的底子给扒出来。

最重要的是,只要当今愿意用你,就没人能说不。

当今近年来更爱用家世普通的青年才俊,他们离京前,朝中最是炙手可热的翰林院李大人,便是出身寒门,身无长物,被当今点为探花,此后颇得当今信任,许多诏令都出自这位年轻的编修大人之手,一时间成为满朝新秀。

江景行与这位李大人有数面之缘,对李大人的印象是谦虚有礼,刚入朝的年轻书生,还没见过太多波云诡谲,带着满腔热血,要为苍生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大人身上的忠义耿直,他在延宁身上同样看到过,然而延宁比他更具有优势的,是延宁更为年轻。

都知道当今爱惜人才,对着朝中年轻的大人,当今总会多一分宽容,近些年科举的前三甲,当今点中的也是年轻人居多,可以想象,延宁若能叫当今入了眼,恩宠必不可少。

江景行觉得,三叔当初对山长说,延宁若能成为小三元,就收下这个弟子,未尝没有这个考量在内。而京中那边迟迟没有来信,未必就是被牵绊住,大伯想要更慎重一点,也不是没有可能。

与其到时候京中来人,让延宁兄妹和他们的家人措手不及,诚惶诚恐,倒不如现在交个底,也好叫他们有心理准备。

江景行的这些思虑,在场的大概就江远辰能明白了。

曹声扬不是拎不清,只是他不爱想这么多。他的家世摆在那儿,当年是京中一霸,只有他欺负别人,没有别人欺负他的,足以见得他腰板挺得多直。现在跟着小伙伴一起,弃恶从善,伪装成上进青年的样子,骨子里还是更喜欢混吃等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