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页

赵瑜点点头,在心中记下了卢襄的名字。既然卢襄这么配合,日后也会有他的好处,他改问朱聪:“这卢襄为官如何?”

朱聪翻着手上的文案,很快就找到了卢襄的资料:“卢襄为大观年间进士,在江宁的官声不算坏,也不算好,只能说不过不失。不过他曾任两浙提点刑狱,为官历任也多是刑名方面的官职,所以也算是精于断案的老斫轮了。”

“家世怎样?”

“他是两浙衢州出身,是普通的乡绅门第。家中与我方也有些来往,在他次子名下,还有两艘来往明州、衢州间的商船,用来运输漆料、木料和茶叶,每年收入大约五千贯。同时他家这几年趁方腊之乱,在衢州老家收买了不少无主土地,足有三千余亩。”

赵瑜很满意朱聪的回答,他负责的职方司工作的确做得不错。东海的情报部门为大宋的重臣们都设立了个人档案,如卢襄这种在东南诸路出掌大府、同时掌控一路兵马的封疆大吏,他们的资料永远都是详细到子孙妻妾乃至族人。

“对了,新任知府曾孝序又是哪里人?”赵瑜又问道,这个名字让他觉得有点耳熟。

朱聪也不看资料,立刻答道:“他是福建晋江人。”

“哦?那不就是朱卿乡里喽?”赵瑜笑道,难怪朱聪能答得这么快。他从脑海里搜寻着一点记忆的碎片,“晋江曾家……嗯……是曾公亮的后人罢?”

“正是三朝元老、拥立二帝,编纂了《武经总要》的曾宣靖的侄子!”说起历仕仁、英、神三朝,与韩琦一起拥立英宗、神宗登基,被神宗称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的曾公亮这位家乡的名人,朱聪也觉得与有荣焉。“除了曾孝序以外,曾宣靖的子侄辈中,还有神宗朝签枢密院事的曾孝宽,以及刚刚过世的龙图阁学士曾孝蕴……这曾孝蕴在方腊之乱时,曾守住了睦州西面的歙州,若不是他后来被调离,歙州也不至于会陷落,如今更不会被改名为徽州。”

“晋江也是人杰地灵啊……”赵瑜叹了一句,经朱聪这么一提醒,他终于明白为何觉得曾孝序的名字耳熟了。因为方腊在睦州起事,又在歙州壮大,所以当方腊兵败身死之后,赵佶便把睦州改名为严州,歙州改名为徽州,以作惩戒。后世的安徽之名,便由安庆和徽州合并而来,其源起就是在此时。

“不说这个了,”再次把跑掉的话题转回,赵瑜命令道:“既然江宁的局势已经被控制了,命陆贾清点当地常平仓和官库的粮草钱钞等战略物资,并按照预定计划,分出两个指挥继续西进,控制采石镇,做好进军淮西的准备。”

“臣明白!”朱聪点头应下,丁涛则开始记录赵瑜的命令。

采石镇上的采石矶是扼守长江中流的要地,同时镇子也处在江宁通往太平州(今马鞍山和芜湖)——也就是江宁府西大门——的必经之路上,欲守江宁,必守太平。不过现今赵瑜身边的军力不足,所以控制住采石镇,把守住水陆两面的要冲,是稳住江宁的必要之举。等一两个月后,东海野战主力陆续抵达,就可以从太平州沿濡须水北上,进逼淮南西路的战略重镇卢州,也即是合肥——这是在陆贾出征前便已经定下的战略。

“还有……”赵瑜继续下令,“命陆贾整顿当地军备,淘汰老弱,招募新员,并进行整训。”

“成立新营?恐怕不堪大用。”朱聪摇着头,“没有通过新兵训练大纲的杂兵再多也没用,上了战场就只有被屠的份——我们现在也抽不出足够的人手和三个月时间给他们进行整训。”

“只是个补充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