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页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后方也没有闲着。

燧发铳的制造工艺经过几番调整已经优化到了最佳的状态,加上明军控制地盘的增大,工匠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一年赶制的燧发铳数量从一千杆增加到了三千杆。

当然这也得益于尚可喜“进贡”的佛朗机匠人和火器制造原材料。

不管朱由榔愿不愿意承认,在火器制造这方面广东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现在看来朱由榔没有处死尚之信是再正确不过了。

这哪里是个俘虏啊,这明明就是一个摇钱树啊。

只要尚之信在朱由榔手中,尚可喜就得乖乖的进贡。

不然朱由榔小手一抖,尚可喜的宝贝儿子就得人头落地。

当然朱由榔也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尚可喜身上。

他从全国范围内征集工匠,尽可能的将燧发铳的制作工期缩短。

朱由榔的理想是一年制造五千杆到一万杆燧发铳。

这个数量其实并非遥不可及,在工艺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只要工匠数量和原材料能够跟上,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强化火器优势这点上朱由榔是十分坚决的。

文安之痊愈后朱由榔重新思考了如何使用这些老臣。

不得不说大明文官的断层很严重,这使得朱由榔不得不倚重这些已经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的老臣。

但这自然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