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春 ,倭国堺港。
春寒料峭,日本畿内地区的萧条并未因季节更替而有丝毫好转。
堺港,这座曾经繁华喧嚣的贸易港口,如今也显得冷清了许多。
一艘悬挂着朝鲜旗帜的官船缓缓靠岸,船体不大,却显得格外醒目,带着一种不言自明的胜利者姿态……
船上走下一行人,为首者的中年男子,生的极为肥胖,目光锐利,身着朝鲜一品大员的官服,气度沉凝,不怒自威。
他便是朝鲜王朝的领议政,相当于大明朝内阁首辅,金正三。
此次他亲自渡海而来,身负重任,催讨倭国按照《北京条约》应支付给大明的第一笔战争赔款……
至于为什么是欠大明朝的款项,一个朝鲜的官员来催要。
是因为这个金正三不仅仅是朝鲜国的领议政,还有着另外一层身份。
在万历十八年,万历十九年,金正三两次奔赴北京城,得到了大明天子亲自召见,并且相聊甚欢。
万历十九年,金正三回到朝鲜后,便一直渲染自己见到大明天子的故事。
把这段回忆翻来覆去讲了百遍。
他说天子见他跪地时,竟笑着抬手让“卿近前说话”,还赐了江南新贡的碧螺春,茶盏是莹白的甜白瓷,说自己应答农事时,天子频频点头,夸“朝鲜有贤才”,“有故人之风”,还在召见结束之前,像是自问自答了一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朝鲜的坎,终究是躲不过去。”
一来二去,汉城百姓都知道,自家大人都得天子来的重视。
并且,朱翊钧还给金正三封了两个大明的官职。
大明朝兵部侍郎衔,宁国公府总理执事,算是宁国公府的五号人物……所以,这次来,一是代表朝鲜,第二个就是代表朝鲜宁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