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加起来一百个心眼子

重新回到六楼的薛总管轻叩了一下载丰的房门。

只是屋里传来的并不是载丰的声音,而是护卫齐心的冷漠声。

“谁?”

“是我,薛怀,有事禀告老爷。”薛总管答了一句。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房门被打开。

薛总管看了一眼屋内的情况。

发现自家主子正坐在椅子上品鉴着《红楼梦》。

这就将门给轻轻关上,而后蹑手蹑脚的来到了载丰的边上。

不过他没有急着开口,而是默默等待对方品鉴完书上的内容。

好半晌后。

载丰将书籍折了个角,放到了一旁,抬眸,看向薛总管,道:“薛怀,怎么去而复返?”

“主子,奴婢刚才下楼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事,想请主子帮奴婢解惑。”薛总管躬身道。

“问吧。”载丰开口道。

“主子,这东晋时期的手卷,它价值有多高?”薛总管问道。

“正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载丰答道:“能保存至今的东晋时期手卷,那必定是经人妥善保管流传下来的。”

“你说,如果价值不高,他人会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去保存吗?”

薛总管心中了然,这就继续问道:“主子,那以您对华国字画的了解,如果那是一卷王羲之之子的手卷,市场价在多少呢?”

“王羲之一共生有七子,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个?”载丰问道。

俗话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作为书圣之子,不管是王献之,还是他的另外六个哥哥,每一个在书法上的造诣都是极高,担得起‘天才’之名。

只不过,王献之的光芒太过太过耀眼,盖过了他六个哥哥。

“王献之。”薛总管答道。

“那价值,可就不是金钱可以估量的了。”载丰答道。

“哦?”薛总管听到这话,双眸大亮。

在他看来,曹子建能入手王献之的《适奉帖》,说明家底十分殷实。

加上对于华国字画也懂,不就是自家主子要寻找的客户吗?

“王献之这人,不墨守成规,懂得创新,更是独创‘破体一笔书’,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已经到了跟其父王羲之并肩的地步,所以世称‘二王。’

载丰说着说着,突然面露疑惑之色看向薛总管,问道:“薛怀,你怎么突然问到这事?”

“主子,奴婢刚才下楼的时候,在楼梯的拐角处同饭店里的一名住客发生了碰撞,对方从楼梯上滚落下去之后,全然不顾身上的伤势,第一时间先查看自己掉落的手卷。”薛总管答道。

“这让奴婢对于那手卷产生了好奇之心,一番询问下得知,他手里的手卷正是王献之的《适奉帖》。”

“而且根据此人的述说,他对华国字画研究颇多,我就想着,主子手里不是有字画要出手吗?兴许他有兴趣也说不定。”

“所以,特将此事禀告给主子,让主子定夺。”

载丰听完,摇了摇头,道:“薛怀,你被那人给骗了。”

“主子,此话从何说起?”薛总管脸上露出浓浓的不解。

“别人可能不知道王献之作品的珍贵程度,但我却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载丰缓缓开口道:“当年,高祖父(乾隆)举全国之力,也只收集到了一幅王献之的墨宝,即《中秋帖》。”

“根据祖上的描述,当年高祖父得到这幅《中秋帖》后,高兴得好几宿没睡,一有闲暇时光,就会将其拿出来鉴赏。”

“不仅如此,高祖父还将其视作“三希之一”,并珍藏于养心殿内的西暖阁。”

“我在紫禁城内,曾有幸目睹过那手卷,确实是件美轮美奂的经典之作。”

“用墨浓厚,纵横豪放,俊朗飘逸,酣畅淋漓。”

“也难怪高祖父对其喜爱有加。”

薛总管听懂了载丰话里的意思。

连乾隆皇帝都只收集到一幅王献之的墨宝,对方手里的怎么可能是真迹呢?

“主子,我懂了。”薛总管开口道:“对方口中说的那卷王献之的的《适奉帖》是子虚乌有。”

“不能说是子虚乌有。”载丰开口道:“因为根据史料记载,王献之确实写过《适奉帖》。”

“但是在北宋靖康二年的时候,完颜氏攻破汴京,虏走了宋徽宗、宋钦宗。”

“这件事,使得北宋宫廷所藏书画珍品,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墨迹大量散佚或被毁?。”

“其中更是明确提到“王字真迹无存”,这“王字”就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