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的暮色总是来得温柔,夕阳的金辉顺着白墙黛瓦缓缓流淌,将青石板路染成暖橙色。
“苏州记忆”工作室的灯光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透过木格窗棂洒出来,与巷口渐次亮起的灯笼交相辉映,像撒在古老街巷里的碎星。
徐佳莹靠在阳台的雕花栏杆上,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木质纹路。
这栏杆是张木匠特意为阳台定制的,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拼接,扶手处雕刻着细腻的缠枝莲纹,每一道纹路都透着老匠人的用心。
晚风带着庭院里桂花的甜香吹来,拂动她鬓边的碎发,也吹动了楼下游客们的欢声笑语。
苏木站在她身边,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碧螺春,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茶香与桂香缠绕在一起,酿成江南暮色里最动人的滋味。
“你看那株玉兰,”徐佳莹抬手指向庭院角落,“刚移栽过来的时候还蔫蔫的,叶子都掉了大半,你还说怕是活不成了,现在都抽出新芽了。”
苏木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那株玉兰树的枝干虽不算粗壮,却已冒出点点嫩绿的芽苞,在灯光下泛着鲜活的光泽。
“就像咱们的工作室,”他轻声说,“从一块空地、一张图纸,到现在满满当当的匠心与生机,一步步走来,倒真有种看着孩子长大的感觉。还记得第一次来考察这栋小楼,墙角全是杂草,窗户破了好几扇,屋顶还有漏雨的痕迹,我当时心里也没底,怕赶不上展览进度。”
“是啊,”徐佳莹笑着摇头,眼里却满是欣慰,“幸好有陈默帮我们找老工匠,那些师傅都是修复过网师园、拙政园的老手艺人,对老建筑改造特别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