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村子与其说是村,不如说是个小镇,密密麻麻的房屋连成片怕有上千人口,一路过来就没见过那么大的村子。
宽阔的黄土路边,有一个破旧的路标牌,崔宇峰和白如雪两人在路标牌下站着,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英文字母:诺力巴力镇。
崔宇峰说:“到目的地了。”白如雪拿出手机瞅了瞅,没网络。邪门儿,这么大个镇子居然没有手机网络?
崔宇峰说:“只有一种可能,这镇子里的老大不乐意居民接触太多现代社会文明。”崔宇峰去过中国西南边境最落后的原住民部落,那里的老百姓愚昧得像地里的木薯。
镇子比较落后,房子却修得整齐宽敞,绝大部分都是砖泥混建,比路上看到的石头房子和泥巴房子漂亮得多,应该是这个镇子有支柱产业的缘故吧。
阳光已经铺满了大地,田野上的雾霭消散,诺力巴力镇从晨曦中醒来。村口,一辆驴车懒洋洋地朝着两人嘀嗒嘀嗒走了过来。
车夫是一个干瘪老头,老头瞅了瞅白如雪,脸上沟壑一般的皱纹绽开,用蹩脚的中文说了一句:你号,吓吓。
白如雪冲着老头笑笑,你好!白如雪说:“老头儿看出我是中国人,跟我说你好谢谢呢。”
“说明这镇子有中国人经常来。”崔宇峰说,“你把面巾带上。”
两人慢慢走进镇子。
仿佛时光倒流,这个镇子的格局和设施仿佛让崔宇峰回到童年时代的五塘村,完全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设施场景。区别的地方在于,街道特别干净,这恐怕和穆斯林的生活习性有关。
清晨,土路上的行人不多,家家户户的屋顶冒着炊烟,鼻息间传来烤馕的香味儿。走了几十米,从一间房子里突然跑出两个阿富汗小孩,嘻嘻哈哈地跑到白如雪和崔宇峰两人面前站定,歪着头打量着两个陌生人。
见俩孩子可爱,白如雪用普什图语说:“你们好,小朋友。”
俩小朋友望着白如雪只是笑,脸上的两坨红像极了两个小苹果。屋子里走出来一个穿着黑袍子的妇人,冲着俩孩子呱啦呱啦的,好像在训斥俩孩子别打扰游客。
崔宇峰说:“去她家买身衣裳,你这个样子进村太显眼了。”
白如雪说:“我要你教么?”
白如雪从崔宇峰的褡裢里掏出两块巧克力,递给俩孩子,做了个塞进嘴里的动作:“吃,好吃,甜的。”
原始而封闭的诺力巴力村的孩子没有大城市孩子的狡黠和伶俐。包装精美的巧克力一看就是美味,他们却不好意思主动伸手拿。两个小孩怯怯地回头望着他们的妈妈。
黑袍子妇女把面巾带上,疾步走了过来,拉着两个孩子就往家里走。嘴里轻声嘟囔着什么。崔宇峰也听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