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秦国的军事学院需要学生的时候,公子只需要一封书信,寡人便从军中挑选出众者赶赴咸阳。”
要说顾虑全消,也不可能。
就算齐国常备军有二十万大军,也才只有二十个万夫长,他们中间要是有人出了问题,就会对齐国造成巨大的创伤。
后胜是齐王的主心骨,成蟜的宽松态度,也是齐王下定决心的影响因素。
成蟜若是急切,他还要多想一想里面藏着危机和套路,可成蟜一副全凭自愿的态度,这反倒是让齐王觉得,成蟜就是单纯如他所说那样,想要在列国之间为所谓的军事学院打开口碑。
第三条的犹豫至此停下,在安静下来的一小段时间,田成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成蟜丢给他的那份盟约草稿。
为了抱紧成蟜的大腿,他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咀嚼琢磨,就想准确把握成蟜的心思,助推一把。
小主,
做不到雪中送炭,做一做锦上添花也是好的。
“大王,下面的一条,我还不曾见过听过类似的内容。”
“不过,臣的直觉告诉臣,这一条对齐国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不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是什么?”
田成夸张的语气,再加上夸张的神态动作,使得齐王先入为主,信了三分,不由地期待起来。
这回,他不用再扭头去看成蟜,意思十分明确,不存在误读或内涵。
“供盟友之所需,禁盟友之所弃。”
添油加醋,胡编乱造田成是不敢的,两边都是得罪不起的人。
换成自己的说法,帮成蟜搞定盟约,至于一些小的细节,微不足道,也不用事事拿去打扰齐王。
田成面带欣喜:“若是齐国与任何一个诸侯国发生冲突,都可以用要求秦国与其中止包括商业行为在内的所有交流行为,例如铁器、战车、粮草等重要物资,也能够要求秦国优先供给齐国,与齐国共进退,帮助齐国结束冲突,恢复和平。”
“这一条仅限于战事发生的时候,平日里双方行动自由,不会干涉彼此的行为。”
齐王建听的认真,生怕遗漏任何一条关键信息,田成费大半天的口舌,他只听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齐国有战事,可以向秦国提要求。
正当时,齐国边境多个方向,都有敌国的军队在,尤其是凶悍的赵国,兵锋所指,城池土地人口财富全都离齐国而去。
这条内容,就像是为了应对齐国现下的困境,而专门设计的。
齐王建的目光刚刚看过来,成蟜就猜准他的心思,说道:“去年为了救下韩国,秦赵大战一场,双方战事暂时停止,却仍旧没有签订停战协议,尚处于交战状态,秦国的所有物资,都禁止流入赵国一分一毫。”
“韩侯自削王位,成为秦封侯国,也遵从秦国的意志,隔绝了赵国之间的一切来往。”
“而楚国当时一战击溃,逃得快保存了自身力量,也避免了一场不死不休的大战,所以并没完全断绝与楚国的来往。”
“不过,齐王可以放心,昨天我就给王兄去了信函,时刻关注齐楚动态,只要楚军主动越过齐楚边境,踏上齐国的土地,就立刻扣押在秦楚人,并严令禁止秦韩两国的任何物资进入楚国,直到战事结束。”
后胜不想做个小透明,哪怕成蟜不用他,对他有成见,他也跳出来,附和道:“所有旷日持久的大战,打到最后凭的都是两国积累,齐国之所以能够两城复国,就胜在底蕴远超燕国,能够做到一呼百应。”
“而各国所谓的底蕴,除了传国数百年,还包括粮草和人口,充足的粮草可以支撑军队一直打下去,而足够的人口能够为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哪一方先坚持不下去,哪一方就会失败,当年的长平之战,秦国就是胜在底蕴强于赵国。”
“除了对峙双方,也包括双方可靠盟友的比拼。”
“韩国虽弱,盟秦则强,绝地逢生;赵国虽强,无盟而败,兵殇长平。”
后胜正了正神色,表现得极其严肃,所有人都知道,他前面的铺垫说完了,接下来要说的将是重点。
“大王,齐国需要接受这一条。”
后胜说了需要,既不是应当,也不是可以。
而是告诉齐王,齐国有这方面的需求,直接打消齐王的所有疑虑。
后胜道:“乱世之争,要么一家独大,无惧敌国一个来,或是一群来,要么选择可靠的盟友,可以共进退,可以在关键时刻拉自己一把。”
成蟜在一旁听着,没有任何需要补充的。
后胜和田成全都刻意回避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秦国在遇到战事的时候,也可以向齐国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