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课,关太太可是认真做了笔记的,知晓这位画家逝于十六世纪初,是巴洛克时期的杰出画家之一,以现实主义风格闻名。
根据笔记,该画家摒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美,转而去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会将宗教故事更贴近现实,赋予神圣人物以人性的脆弱和真实感。
他的绘画以强烈的明暗光影对比着称,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并营造戏剧性效果。
关太太凑近了看,整幅画作的确有很明显的光影效果,人物表情充满张力,大画家的笔法很细腻,整体构图很戏剧性。
关太太觉得这幅画极具观赏性,尽管她水平有限,还不算太有鉴赏力,但好东西是能让世人共鸣的。
耳边,Julia也在为她们认真介绍着,关太太觉得她讲得比教授还要细致,也难怪,毕竟,原作就在人家里,能长时间对着原作一处处仔细观摩,可不就比没见过真迹的写书人更了解么。
Julia:“世人都以为此画在二战中被毁,事实上,当时被毁的就是复制品,真迹早就在我们家的长辈手里了。”
Thea:“Karl家的那幅,据说当时在欧洲一个教堂被盗走了,但事实上,被盗的那幅也不是真迹,真迹早在当时一位日耳曼银行家手里,后来,那位银行家用那幅画作交换,请Karl的太爷爷从某军事法庭上救他小儿子一命。
哦,天哪!这些故事可比画作本身还要精彩,更能引起我的兴趣。
就不知道那天教授说的另一幅现在谁手里,据说六年前被中东某个皇室成员买走,后来又到了一个和我们作对的反派武装份子手上,失去踪迹,如此一来,咱们怕是难拿到了。”
关太太假装在认真对着自己的笔记好好欣赏画作,没说话。哼,她才不会告诉她们呢,另一幅在她家佘山庄园的地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