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御前会议

大清的故事 云海瑞 2140 字 9天前

1900 年的紫禁城,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朝堂之上,大臣们吵得面红耳赤,犹如菜市场里的大妈们为了区区几毛钱而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他们或拍案而起,或横眉冷对,或怒发冲冠,或据理力争,一时间,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

而在后宫之中,慈禧太后则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她口中不停地念叨着“祖宗基业”,然而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保住自己的老脸。这一切的缘由,皆因洋人那帮家伙。他们依仗着坚船利炮,在大清的土地上肆意横行,耀武扬威。今天索要这个权益,明天又讨要那个好处,简直是贪得无厌,永无止境。

慈禧太后,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争斗。她历经无数风雨,在宫廷中摸爬滚打了数十年,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江湖”。然而,即便是如此经验丰富的她,面对眼前的局势,也不禁感到心中无底。

洋人愈发嚣张跋扈,对清朝政府的要求越来越过分,而朝廷却对此束手无策。这不仅让慈禧太后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更让她这个“老佛爷”的脸面无处安放。就在她焦虑之际,一封“绝密情报”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直直地落在了她的案头。

这封情报所透露的内容,简直是石破天惊——洋人竟然妄图逼迫她归政,扶持光绪帝复位!慈禧太后看完后,气得浑身发抖,她一拍桌子,怒目圆睁,口中大骂:“好你个洋鬼子,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看我怎么收拾你!”

愤怒的慈禧太后当机立断,决定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召开一场“紧急会议”。大臣们接到通知后,纷纷赶来,一个个正襟危坐,心中却都像揣了只兔子似的,七上八下,完全摸不透这位“老佛爷”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之上,微微挺直了身子,然后清了清嗓子,用她那略显苍老却依旧威严的声音说道:“诸位爱卿啊,如今这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呐!他们竟然如此不把咱们大清放在眼里,肆意欺凌,这让我等如何能忍?咱们大清堂堂大国,岂能就这样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呢?”

说到这里,慈禧太后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些,似乎有些激动:“与其坐等亡国,不如我们奋起反抗,与那洋人来一场殊死之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住我大清的尊严和国土,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啊?”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暗自叫苦不迭。他们心里其实都很清楚,以大清目前的实力,要与洋人开战,胜算实在是微乎其微。然而,在这朝堂之上,谁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毕竟,在这个时候,政治正确才是最重要的,谁要是敢唱反调,那可就是公然与太后作对,说不定就会被人扣上“卖国贼”的大帽子,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于是,大臣们纷纷点头应和,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太后所言极是,太后圣明啊!”那场面,就像是一群人在看恐怖片一样,明明每个人都被吓得要命,却还得硬着头皮说:“这电影真好看。”

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扫过殿下的一众大臣们。只见他们一个个面色凝重,却又似乎都在努力掩饰着内心的不安和犹豫。然而,当慈禧太后的目光与他们交汇时,这些大臣们却又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种“一致”的态度——支持。

慈禧太后心中暗自得意,嘴角微微上扬。她轻抬玉手,向着下方一挥,朗声道:“既然诸位爱卿皆如此支持,那此事便定下来了!不过,这一仗可并非易事,尚需从长计议,仔细筹划一番。”

宣战之事,对于慈禧太后而言,绝非儿戏。她深知这场战争的胜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她自身的地位,因此,她必须谨慎行事。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她需要先摸清洋人的底细,了解他们究竟有多少实力和能耐。

于是,慈禧太后心生一计。她派遣了亲信之人前往各国使馆,美其名曰“串门”,实则是去探听洋人的口风。这些使者们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要巧妙地与洋人周旋,既要表明清朝的立场和决心,又不能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真正意图。

那些使者们听到慈禧太后要宣战的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个都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他们心里暗自思忖:“这老佛爷莫不是疯了吧?大清如今的状况,她难道心里就没有一点数吗?”然而,尽管内心充满了惊愕和质疑,他们在表面上却依然不得不摆出一副恭敬的姿态,与慈禧太后派来的人虚与委蛇、周旋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