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率领着五万大军,与太子张昊一同踏上平叛之路的同一时刻,远在北平城的张无忌也没有闲着。
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决定采取一项重大举措——举办科举考试。
张无忌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刘伯温,命他全权负责主持这次科举。
刘伯温接到命令后,立刻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为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张无忌特别向天下学子宣布:此次科举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不再区分南北地域。
这意味着无论来自何方的学子,都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不仅如此,考试当日的题目将由大明皇帝张无忌亲自出题,以显示对这次科举的重视和对人才的尊重。
为了避免作弊等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张无忌还决定采用糊名制。
即在考试结束后,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密封起来,只有在阅卷时才会揭晓。
这样一来,考官们就无法根据考生的身份背景来评判成绩,而是完全依据其答卷的质量来决定是否录取。
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给了天下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让人们对这次科举充满了期待。
诏令一出,天下震动。
自大明开国以来,这是首次不分南北、不论出身的科举大考。
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各地学子闻讯无不欢欣鼓舞,纷纷收拾行囊,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
刘伯温站在礼部衙门前的台阶上,望着络绎不绝前来报名的学子,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对身旁的副考官宋濂道:"宋公,你看这些年轻人,个个意气风发,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啊。"
宋濂点头称是:"刘公所言极是。陛下此举,实乃开历代科举之先河。不分南北,唯才是举,必能网罗天下英才。"
为了将李善长引入局中,张无忌精心策划了一场戏。他故意让宋濂假装死亡,除了张无忌的几个心腹之外,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以为宋濂真的被锦衣卫处死了。
然而,就在李善长起兵造反之际,宋濂却突然不再继续诈死,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并担任起副主考官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