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第239章 战旗在飘扬,子孙威四方!

苏州发生的事情,牵连着朝中官员那根敏感的神经。

从苏州传来的消息,让朝中官员大惊失色,他们得知方孝孺雷厉风行,清查士绅们的隐匿田产,强硬推行政策,不留任何情面。

然而,方孝孺的强硬举措很快就引起了士绅们的强烈反弹。

苏州的各大士绅家族,平日里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和特权,如今新政要他们与普通百姓一样纳粮,这让他们感到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孙老太爷的钱财起到了大作用,全国各地的官员、士绅纷纷上书朝廷,弹劾方孝孺,指责他滥用职权、推行苛政。

这些弹劾的奏章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引起了朝堂震动。

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方孝孺,多以贫苦百姓出身的官员,他们早年饱受民生疾苦,明白新政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应该坚决推行;

另一派则是以士绅出身的官员,斥责方孝孺的行为过于冒进,若是新政推行开来,士绅没有任何优待,天下百姓又如何能主动学习经典?

很快,这两派官员各抒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整个京城的气氛变得十分冷酷,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这种事情,本应交由朱权裁决,可是从宫里传来的消息,皇帝朱权生了病,卧病在床,没有精力处理国事。

一时间群龙无首。

应天府差点闹翻了天。

连着十几天,送信的斥候疯狂在城中进出,看起来格外焦急。

苏州士绅疯狂联络朝中大臣,不断上着奏疏,骂方孝孺此举是毁孔孟之道,行桀纣之政!

更何况,苏州并非只是产粮,还关系着身上穿的丝绸,苏州士绅每年向朝廷供奉数万匹丝绸,算是有功之人。

朝廷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有些诡异。

那些原本被死死压着的士绅,仿佛看到了翻身的机会,说起来,当年的朱元璋最是痛恨士绅,恨不得将天下士绅全部剥皮充草。

甚至于,曾放逐过一批士绅,命其驾着船在太湖四处游荡,以渔猎为生,其子嗣永生不得上岸。

朱元璋对士绅的压制十分强烈。

他的执政措施,就是要让士绅们如履薄冰,不敢有任何不轨的心思。

可是对底层的百姓,却是十分友好,免除了许多苛捐杂税。

而这个士绅一体纳粮新政,是从根上要刨除士绅。

可想而知,会面临多大的反扑!

除去方孝孺,最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掌管着钱袋子的户部尚书卓敬,各地缴纳的税赋明显慢了许多,国库渐渐入不敷出。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只能暂停了许多大项目。

便有人上书攻讦,卓敬与士绅关系恶劣,是个十足的小人,导致士绅们不愿意缴纳税赋。

在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下,卓敬只能不去上朝,乖乖待在家中。

财政情况变得更加恶劣!

一时间,应天府内暗潮涌动。

与此同时,一处宫宇外,朱元璋坐在椅子上,微眯着眼,静静地听着一旁的戏子说书。

朱元璋如今已经七十岁了,年龄已经很大了,眼睛几乎看不清东西了。

好在,朱权先前在宫里时,特意找了一批戏子,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又融入了朱元璋以往的经历。

朱元璋一开始很不愿意,什么常遇春与秦琼的战力分析,什么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朱元璋认为编的很离谱。

经不起推敲。

不过,很快,朱元璋就喜欢上了这种说书,甚至还纠正了不少错误。

或许,听着说书,能让他回想起当年征战沙场的记忆。

“蒋瓛啊,听说最近外面闹的很热闹啊!”

蒋瓛一愣,急忙道:“没有什么大事,不过是推行新政,引起的一些小骚乱罢了。”

“只是小骚乱吗?”

朱元璋的脸色十分平静,他拄着拐杖,缓缓站起了身,深呼一口气道:“士绅的手段,难道咱还能不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