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寡人冲龄即位,卿以仲父之尊,总摄国政,殚精竭虑,夙夜匪懈。
其间,修明法度,整饬吏治;开阡陌而劝农桑,兴水利以溉膏腴;设太仓以实府库,通商道而利货殖;更兼广纳贤才,倾注心血,编纂《吕氏春秋》,欲立文治之根基,虽未尽合时宜,然其心可悯,其功难没。
凡此种种,于国于民,功不可没。
虽世事迁变,然功绩彪炳,寡人未曾一日或忘。
今文信侯功成身退,乞骸骨归封地颐养,寡人念其劳苦功高,特旨恩准。
赐归洛邑封地,食邑如故,允其安享尊荣。
临别之际,寡人独坐章台,遥望东门,念及昔日种种,心有所感,特赐此谕,以彰文信侯之功,以慰老臣之心。
望卿归乡颐养,安享天年。”
帛书的内容,出乎意料的温和与充满敬意,甚至带着一丝感慨。
它避开了所有敏感的政治风波,只字未提罢相缘由,而是极其罕见地、公开地、详尽地列举了吕不韦执政期间那些实实在在的功绩:从最初的拥立定策,到辅政安邦,富国强兵的种种举措。
尤其提到了“开阡陌劝农桑”、“兴水利”、“实府库”、“利货殖”这些惠及民生的政绩,以及“广纳贤才”、“编纂《吕氏春秋》”的文化贡献。
强调“功绩彪炳,寡人未曾一日或忘”,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并再次确认了其在洛邑封地的尊荣。
这无异于一份盖棺定论式的官方褒奖,给予了吕不韦一个极其体面、极具历史高度的评价。
只聚焦于其无可争议的功绩,将其塑造成一位功成身退、荣归故里的贤相。
吕不韦跪在地上,静静地听着,双手微颤,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到微微动容,再到帛书宣读完毕时,眼中已有难以抑制的水光闪烁。
这份诏书,远超他的预期。
它彻底洗去了他失势离都的悲凉色彩,洗刷了许多可能伴随他的污名,为他披上了功勋卓着、荣归故里的耀眼光环。
嬴政此举,不仅兑现了让秦臻传达的珍藏《吕氏春秋》的承诺,更是在满朝文武面前,给了他吕不韦个人政治声誉的最高定调和完美收官。
“臣…吕不韦,叩谢大王天恩。大王隆恩,不韦……没齿难忘。”
吕不韦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哽咽,对着咸阳城的方向,深深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