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预备方案》a

鹤云飞打算用超意手环测试这里的空气,刚一抬起手臂,屏幕上便显示出一组数据: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比今日高出4℃。这些数据让大家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他们意识到了面临的挑战。

他笃定地说:“看来,这里确实是白垩纪无疑了!”随后转身问道,“青缘,像这样的不适症状要多久才能适应?会对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队员们健康的担忧。

“氧气含量的变化确实会对一个时代的生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记得2019年5月6号,中国、英国和俄罗斯的国际科研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通过对西伯利亚寒武纪地层的分析,发现寒武纪时期地球化石的多样性与大气中的含氧量有着直接关联。”青缘凭借专业知识耐心解释道,“在寒武纪时期,大气中的含氧量曾经历了5次明显的波动。从时间轴上来看,这5次波动与动物化石数量的波动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生物体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进化的进程也会加快。所以,就地球环境而言,氧气绝对是生物大型化和多样性的必要条件。”

她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对氧气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时,超意显示出: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15-20立方米,消耗氧气约0.75公斤,呼出二氧化碳约0.9公斤。即每人每天需吸入氧气750克,排出二氧化碳900克。这些数据让大家对自己的呼吸和生命活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在这个高氧环境中的生存挑战。

杰美青缘喘着粗气说:“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没关系的,你们这些常年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可能适应得比较快,像我们生活在高原的人则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我们的身体需要逐渐调整代谢和生理功能,才能适应这个高氧环境。”她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但也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马文庸有气无力地调侃道:“我看啊,这里氧气这么充足,以后我们都可以少呼吸几次了。”大家听了,虽头疼难忍,还是忍不住笑了。

马大咖又接着说,“说不定我们还能比其他人进化得更快呢。”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幽默和乐观,试图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

“为什么这么说?”众人纷纷好奇地问道。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仿佛在等待着一个神奇的答案。

“你们没听到吗?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生物体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进化的进程也会加快。”马老师解释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学者的自豪,传授着一个重要的知识。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会长得更大,但寿命会更短?”有人疑惑地问。这个问题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思考生命的奥秘和未来的命运。

马文庸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模棱两可地说:“这就得看个人对这里环境的适应程度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都不同,所以结果也会因人而异。”他的话语中为大家打开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