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携众荣归返家乡,戚朋笑谈谈情意长

晨光熹微,洛阳城尚在静谧的沉睡之中,刘正轩却已然在府邸中忙碌起来。他将李在林唤至跟前,神色凝重,郑重说道:“在林,你速速前往西郊工业园,告知孙士逸务必仔细统计回村镖师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新进来的退伍兵卒,大多安排老镖师带着,让他们先行骑马回村。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然经验有所欠缺,路上需靠老镖师们多多提点,剩下的要回去的镖师们三日后在洛阳南边的宣化门外等候,与我们一同回村。”李在林领命,马蹄声在寂静的街道上渐去渐远。

孙士逸接了指令,丝毫不敢懈怠,于工业园中穿梭忙碌。未过多时,便将人员安排得妥妥当当。只见一群身着劲装的身影,老镖师们沉稳在前,新入的退伍兵卒们虽略显青涩却身姿挺拔,紧跟其后,纷纷翻身上马,朝着清河村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扬起的尘土,恰似他们归乡的急切心境。

刘正轩在城中的事务亦未曾有片刻停歇。此前,张子谦、苏瑶、柳靖安三位夫子受他所托,四处寻访志同道合且在民间颇具声望的贤能之士。这些时日,他们陆续带来了数位饱学之士。刘正轩亲自登门拜访,每至一处,他都恭敬地拱手行礼,诚恳言道:“清河村地处偏远,仿若璞玉待琢,孩子们求知若渴,急切需要各位这般的贤达前往教导。我虽才疏学浅,但一心想为家乡谋求福祉,望各位能与我携手,开启清河村的文化传承之门。”夫子们皆为他的诚意所触动,纷纷应承下来。

在筹备回村事宜的日子里,刘府上下一片繁忙。管家指挥着下人们将各类物资搬上马车,有刘正轩精心为家人挑选的洛阳特产,满满当当,尽是他对故乡人的深厚情意。

三日后,终于迎来归乡之刻。苏婉清已有五月身孕,在李舜华的悉心照料下,坐进了那辆特制的装有弹簧钢板的马车。马车缓缓启动,车身平稳,苏婉清轻轻抚摸着腹部,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期许。夫子们也依次登上宽敞舒适的马车,车内摆放着刘正轩为他们准备的书籍,既有陶冶情操的诗词小说,也有日后教学所需的经典典籍,供他们于旅途中研读。

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镖师们警惕地护卫在四周。行至郊外,他们便展现出精湛的骑射技艺,不时猎得些野味。傍晚时分,众人在野外安营扎寨,燃起篝火,将新鲜的猎物架在火上烤制。香气四溢开来,众人围坐一圈,分享着美食,欢声笑语在夜色中回荡,旅途的疲惫也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渐渐消散。

抵达伏牛山下时,林志坚早已从先前回村的镖师队伍处得知刘正轩的归期,每日都安排镖师在山下殷切等候。见队伍到来,连忙热情相迎,将众人引领上山。

林志坚深知刘正轩如今已在豫州战役后被皇上册封为侯爷,自是盛情款待,不敢有丝毫轻慢。如今的伏牛山寨,在林志坚的精心经营下,镖师连队已扩充至一百人。犹记豫州沦陷之时,山寨谨遵刘正轩的指示,收留了众多拖家带口的难民,如今总人数已达两百有余。寨内建有纺织作坊、香皂作坊,每日忙碌不停,为朝阳县的镖师商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同时,开荒种田的规模也日益扩增,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

随着离清河村愈来愈近,刘正轩的心中愈发笃定。他深知,此次归乡,承载着诸多的期望与梦想。

当那一支承载着希望与憧憬的队伍终于抵达清河村村头之际,众人皆被眼前之景惊得嘴巴大张。巍峨高耸的城墙将村庄环绕,城门处的棱堡仿若忠诚的卫士般冷峻且坚毅,在阳光的映照下,砖石散发着雄浑磅礴的气息。那些初来乍到的夫子和镖师们,原以为这不过是个落后偏僻的小山村,此刻却被这出乎意料的雄伟建筑所震撼,不禁交头接耳,赞叹之声此起彼伏。

“瞧这城墙,如此坚固高大,实是令人意想不到!”一位夫子瞪大双眸,满脸皆是惊叹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