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君臣一心(求月票、求推荐票)

李炎眉梢微微一挑,不紧不慢地问道:

“怎么去了这么久?”

田录赶忙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回圣上的话,奴才过去的时候,南院正吵得不可开交。崔侍郎甚至扬言,明日早朝要弹劾李郎中独断专权。”

“哦?”

李炎拿着汤匙的手微微一顿,追问道:

“可是为了那两人的名次?”

“圣上英明,正是此事。”

李炎继续慢条斯理地吃着饭,淡淡追问道:

“结果如何?”

“邱公子与那黄巢,都排进了前二十。”

“有意思。”

李炎嘴角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放书案上吧。”

待田录应了一声,悄然退下。

李炎瞬间没了胃口,放下碗筷,大步走到书案前,展开试卷查阅起来。

“第一,卢锦程。”

“第二,王沐霖。”

“第三,崔知睿。”

“第四,李靖澜……”

一页页翻下去,李炎面色愈发阴沉。

众所周知,“五姓七望”指的不是五加七,共计十二个大族;

而是代指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这七个大族。

在他们之下,便是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等同样声名赫赫的高门士族;

以及在地方上拥有一定势力根基的中等世家,和处于鄙视链底层的普通士族,可称“寒门”。

这些世家大族,宛如一张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巨网,牢牢把持着大唐的官僚系统。

对于天然追求集权的封建帝王而言,这种局面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延续科举制的初衷,便是唐朝皇帝试图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进而削弱世家势力。

而当下的大唐,却犹如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重疴缠身。

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皇帝的权威被肆意践踏。

李炎急需世家支持,才会听取杨钦义的建议,选择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德裕入朝为相。

李炎的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与无奈。

若非局势如此艰难,他恨不得立刻将排在前几的世家子弟通通后挪。

“邱慕阳,第十名么?”

李炎稍作思忖,轻轻翻过这一页,默认了此人的成绩。

从第十一名开始,他全神贯注地阅起卷来,手中的笔不时在试卷上批注几句。

没过多时,黄巢的试卷便呈现在他眼前。

初看之下,李炎发现黄巢前面几道题的作答,表面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暗藏玄机,仿佛有某种新奇的见解呼之欲出。

李炎联想到黄巢在宣政殿上刚正不阿,当着仇士良的面告发其孙子的场景,满意道:

“黄士子德才兼备,如此排名,实至名归。”

他原本以为,主考官李景让会出于上述之事,黜落这个让他遭受贬谪的青年人。

事实却出乎李炎的意料。

李景让依旧秉持公心,甚至还愿意为此人与同僚据理力争。

李炎刚想脱口夸赞一句“肱股之臣”,可一翻页,那首《石灰吟赠乐和李公》便映入眼帘,不禁勃然色变。

又待他读完全诗,疑虑再次消散,转而重新认可了李景让的做法,感叹道:

“借物喻人,表意深刻,此首诗作堪称本届殿试第一。”

但当李炎继续往下,读完黄巢诗作第二首,《梦中人龚自珍赠会昌杂诗》——

他整个人猛地一震,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

许久之后,李炎才发觉,自己已然单手支撑书案,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如今的大唐藩镇割据,犹如一盘散沙,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

李炎急需一场如诗中所言的风雷变革,来打破这改朝换代的僵局,重新凝聚九州人心。

“万马齐喑究可哀。”

朝堂之上,宦官干政,有识之士难以发声,有志之士被打压排挤,整个朝廷宛如一潭死水——

不正是诗中所描述的,万马齐喑的悲哀景象吗?

“我劝天公重抖擞。”

李炎代入天公,想到自己虽贵为天子,但在中兴大唐的路上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