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父爱如山(求月票)

“其二,天下大势,你们心中有数。

“大唐朝廷腐朽,官吏贪墨,百姓困苦,为父岂能坐视不理?”

“所以——”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陡然加重:

“为父决意伐唐,还世道清明!”

话音落下。

场中一片寂静。

义子们面面相觑,却无人露出惊诧之色;

甚至有人眼中闪烁着明显的兴奋。

事实上,众人对义父多年来,在泰山深林中训练他们的用意,早已心有所悟。

只是未曾点破。

如今,黄举天将话挑明,成亮虽有些担心黄家家主与大家翁的反应,但仍率先起身,抱拳道:

“阿郎高瞻远瞩,成亮与兄弟们愿誓死相随!”

紧接着,众人纷纷起身,齐声应和:

“愿随义父,共举大业!”

“好。”

黄举天对义子们的表态毫不意外。

单纯的养育一群孤儿,便想得到绝对的忠诚,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若是在养育过程中,运用了后世专业的理论体系,结果便截然不同。

前世的他在读大学本科时,学业并不算特别繁忙,常被两任女友拉去旁听她们的专业课。

一位是心理系的,主修实验心理学,课程安排在周二、周四、周六下午;

另一位在隔壁电影学院,专攻戏剧导演学,课程集中在一、三、五晚上。

三段时间错开,既不影响黄举天的学业,也不耽误恋爱,还能跨专业汲取知识。

因此,他今生便从——

环境控制;

情感操控;

认知重塑;

群体影响;

奖励机制;

——上述五个方面,为义子们量身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方案,成功确保父子一心。

具体的教育过程,黄举天打算日后再细细回忆。

眼下,他继续专注于与义子们议事;

着重提到了王弘业的转变。

久经训练的义子们,收到黄举天分组讨论的指令后,立刻展开交流。

在他们集思广益之际。

黄举天将目光投向最晚归来的黄成果三人,询问梁家明等人的动向。

“义父,昨夜城门已关,他们睡在城门前的一棵树下,说话声音很小,我们听不清楚,但似乎是在吵架。”

“如何知道是吵架?”

“他们动手打了那个最小的,应该是弟弟。接着,梁家明一拳砸在树上,还指着天,像是在骂什么。”

仅凭上述汇报,黄举天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便吩咐黄成果三人散会后,前往崖州北部渔村查探,看看是否有异常情况。

此时,义子们的讨论也已结束。

黄成功汇总意见后,总结道:

“义父,我们有理由怀疑,王弘业除了仇士良之外,另有新靠山。”

这一推测与黄举天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更关心的是:

“说说看,新靠山是谁?”

放眼当今大唐政坛,除了宦官集团,还有谁能庇护王弘业,甚至为他提供前程?

黄成功立即起身,走到黄举天身旁,面向众人征询道:

“同意皇帝是王弘业新靠山的,举手。”

十二人举手。

“同意李党领袖、宰相李德裕的,举手。”

六十九人举手。

“同意牛党领袖、但目前失势的牛僧孺的,举手。”

三人举手。

“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无人举手。

“弃权的,举手。”

剩下的人全数举手,包括黄举天与黄成功。

面对如此局面,黄举天只能无奈摇头。

这时,黄成仁开口问道:

“义父,您为何如此关心王弘业的态度转变?

“他不是做梦都想着升迁吗?最多待到年底罢了。

“放着不管不行吗?”

不少义子点头附和,显然对这个问题同样感到疑惑。

黄举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你们可知,我为何能化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从长安平安脱身?”

“因为义父吉人自有天相,逢凶自然化吉!”黄成精抢着答道。

“黄成精禁言,成亮来回答。”黄举天淡淡说道。

成亮事先被黄举天知会过问题的答案。

此刻故作沉思状,微微蹙眉,几次张口欲言又止,仿佛正在深入思考。

“是情报。”

终于,成亮猛地抬头,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是阿郎汇总了各方面的情报,事先做出了周密的预案,才能随机应变,全身而退。”

讲到这里,成亮心中也不禁生出一个疑问:

明明自己在长安时,天天跟在阿郎身后……阿郎究竟是如何掌握那么多官场情报的?

但他已经完成了这场会议的使命,剩下的任务只有寡言少语,接受弟弟们赞许的“哇塞”。

“这便是我们不能对王弘业放任不管的原因。”

黄举天伸出手指,指向头顶,语气凝重:

“别看此岛天高海阔,似乎来去自由。

“实则我们的处境并未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