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蒸汽时代的科技攻坚:车轮困境与物流变革
随着新型蒸汽汽车量产准备和广播电台稳定运营,大明共和国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希望之中,然而新的挑战却接踵而至。
蒸汽汽车量产筹备阶段,运输成了棘手难题。由于缺乏便捷的实时通讯,各地零部件供应商与生产工厂之间的协调困难重重。共和国科学院机械制造专家王工,每日都要耗费大量时间通过电报与供应商沟通,仔细确认零件的生产进度和运输安排。有一回,一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因突发暴雨延误了发货,等王工通过电报知晓消息时,工厂生产线已濒临停工待料的危机边缘。王工迅速联系科学院里材料研究方向的专家,一同商讨应对策略。专家们紧急筛选出一批具备相近性能的替代材料,王工一方面紧急写信给附近掌握这些替代材料的其他潜在供应商,详尽说明零件规格和需求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安排科学院年轻的科研助手骑马前往延误发货的供应商处,实地查看情况并催促发货。在各方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终于在生产线停工前凑齐了零件,避免了重大损失,可这也凸显出通讯滞后带来的隐患。
然而,正当众人以为蒸汽汽车量产准备工作正稳步推进时,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横亘在了面前——车轮的研发遭遇重大瓶颈。科研团队倾注大量心血,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组合,从坚硬的合金到柔韧的木材,可无论怎样调整设计与选材,造出的车轮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减震效果。车辆行驶时颠簸感强烈,不仅乘坐体验糟糕,还严重影响了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难以助力汽车实现快速行驶,速度一旦提升,车轮便无法稳定运转,整个研究进程不得不陷入僵局。
一日午后,我正在办公室全神贯注地审阅着近期的科技发展报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请进!”我回应道。最高司令官秘书处的林思琪秘书长迈着匆匆的步伐走进来,手中紧握着一份电报,神情认真且急切。她恭敬地将电报递到我面前,说道:“这是科学院周逸尘院长发来的加急电报,是关于蒸汽汽车研究的关键问题。”我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迅速接过电报展开阅读。周院长在电报中言辞焦虑,详细阐述了车轮研究目前面临的困境,各种材料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蒸汽汽车的量产计划也因这一核心问题被迫搁置,字里行间满是无奈与急迫。
看完电报,我陷入了沉思。片刻后,我让林思琪秘书长准备好纸笔,口述回电内容:“周院长,汽车的行驶工况与火车有着天壤之别。火车运行在平坦且固定的铁轨上,而汽车要应对的是复杂多样的路况,有崎岖蜿蜒的山路、泥泞湿滑的小道,还有坑洼不平的土路。所以,汽车车轮绝不能照搬火车车轮的设计与材料思路,应采用质地更为柔软且富有弹性的材料,以此实现良好的减震效果,并助力提升行驶速度,比如橡胶车轮或许是个可行的方向。”发完这封电报,我觉得关于橡胶材料的获取还需进一步说明,于是再次口述补充内容,让林思琪秘书长发电:“据以往资料记载以及相关地理勘探推测,在云南西双版纳西南方与缅甸交界处,生长着大量野生橡胶树,那里极有可能获取到我们急需的橡胶原材料,为解决车轮难题提供关键支持。”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和周院长通过电报频繁交流探讨。每一次,都是林思琪秘书长及时且准确地将翻译好的电报送至我手中,她工作严谨细致,保障了信息传递的无误与高效。经过多轮深入的沟通,我们一致决定组建考察队前往西双版纳实地考察取材。武金作为科学院里经验丰富、行动力超强的骨干成员,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对此次任务满怀期待,渴望能为蒸汽汽车项目贡献力量。而林思琪秘书长也将一同随行,负责行程中的各项协调与安排工作。
出发前,首都警卫部精心挑选了数名全副武装的精锐护卫。他们身着特制的防护装备,配备实用的武器,肩负着保障我们安全的重任。同时,林思琪秘书长通过电报提前向各省市及地方政府传达消息,要求做好沿途的保密和护送工作。各地方政府迅速响应,精心部署,确保我们的行程万无一失。
我们先从南京乘坐蒸汽火车前往云南昆明,这段路程耗时三天两夜。火车在铁轨上疾驰,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不断变换。沿途各站点都有当地的安保人员严密守护,他们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周边情况,确保我们的专列安全停靠与准时出发。抵达昆明后,换乘马车继续南行,马车行进速度较慢,道路也不如铁路平坦,这一段行程花费了四天三夜。随着离西双版纳越来越近,道路愈发崎岖难行,部分路段马车难以通行,我们便改为骑马前行。骑马赶路虽然灵活,但长途骑行也颇为耗费体力,又经过两天一夜的奔波,终于抵达目的地。一路上,地方护送人员默默随行,在隐蔽处时刻关注着周边情况,为我们保驾护航,他们的身影如同坚实的护盾,让我们安心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到需要停歇下榻之处,林思琪早已提前安排妥当。原本的客栈如今都换成了酒店,虽设备尚不完善,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暂时的舒适休息环境。在酒店里,我们稍作整顿,交流着行程中的见闻和对此次考察的期望。周院长因这段时间研究受阻,面容略显憔悴,但眼神中依旧透着坚定与执着,他深知此次考察对于蒸汽汽车项目突破困境的重要性。我也清楚,西双版纳之行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这是解决车轮难题、推动蒸汽汽车量产的关键契机。只有获取到合适的橡胶材料,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的车轮,蒸汽汽车才有望顺利量产,为共和国的交通事业带来革新,推动国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广播电台在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中,也面临信息收集和反馈的困境。听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只能通过书信寄到电台,这使得反馈周期漫长,难以快速根据听众需求调整节目内容。在大明共和国,传媒领域曾近乎一片空白, 随着时代发展,报社陆续开办,记者行业应运而生,王月娥也在这个过程中崭露头角。出身书香世家的她自幼饱读诗书,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因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热爱,投身记者行业。凭借聪慧和勤奋,她深入大街小巷挖掘民众故事,报道社会万象,笔下文章视角独特、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很快在业内声名鹊起。长期的一线工作让王月娥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闻传播各环节以及民众喜好、社会需求都有精准把握。此时已身为资深媒体人的王月娥,主动与宣传部门对接,凭借自身经验与专业知识,联合其他在报社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传媒从业者,一同为广播电台出谋划策。他们建议在各地设立听众联络点,定期收集听众意见,再统一通过电报发回电台。同时,为了更高效地处理这些反馈信息,还设计了一套分类筛选机制,对听众意见按照内容、紧急程度等维度进行分类,优先处理关键问题。这一举措有效加快了信息流通速度,让广播节目更贴近民众需求。
李琳,这位共和国科学院通讯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家,在巩固广播信号覆盖成果时,面临着技术维护和升级的挑战。信号放大站分布广泛,一旦出现故障,工作人员难以快速得知情况并前往维修。李琳组织科学院内通讯技术方向的顶尖专家们日夜攻关,共同设计了一套简单的故障反馈机制:每个信号放大站配备一名值守人员,若发现故障,立即通过电报向总部报告。同时,为了提升维修效率,专家们根据过往的维修数据和不同区域的特点,运用科学的算法将维修人员分组,分布在不同区域,根据故障位置通过电报快速调配人员前往维修。尽管技术人员有限,但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通讯调度,大大缩短了信号中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