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英酒量不错,也爱喝酒。

当新娘新男出去进酒的时候,她也陪喝了不少酒,而邹连坤简直就是一个酒坛,喝了更多。

客家习俗中,新婚夫妻婚后第三天需要回到女方娘家,被称为“回三朝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为了避免宾客散去导致气氛冷清,逐渐将回门时间提前至第二天。这种变化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礼节。

于是,邹国英在婚后次日清晨用过早餐后,便带领着新女婿以及弟弟妹妹们一同返回西山娘家回门。

邹建文回到家后,兴奋地向家人讲述着姐夫酒量惊人,同时对美味的米酒赞不绝口。

这让邹建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发生的一件趣事——小舅舅三德林结婚时,他误将米酒当作米粥而喝得酩酊大醉。那时的他年仅七岁……

当时正值秋季,不愿上学的邹建民选择留在家中玩耍。正巧,那位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舅舅从部队退伍归来,并成功定下一门亲事。

结婚前一日,邹建民与父母、姐姐和弟弟一同前往光路参加婚礼。

外婆早走了,一个家都是由小姨德红把持。为此她也没有读过几年书就在家放牛,做家务烧饭。

两个舅舅结婚都是阿姨德红操办的,她可有经验了,做起事来一套一套的。外公看女儿这么能干,就把整个家交给她管理。

妈妈晒花也帮着操办小舅舅的婚事,不过大小事情还是德红阿姨做主。

光路的亲戚特别好客,待客热情。邹建民在舅妈新屋玩,和小表妹一起玩,又跑外公邻居家找小伙伴玩耍。

玩累了,肚子有点小饿,口也渴。

于是跑回外公家找吃的,看见桌上放满了米酒。邹建民以为是米粥。

就端起一碗米酒就喝:“哇塞…好好吃,好甜歪…”他不由的赞这米粥真好喝。

他一口气喝下一大碗,觉得意犹未尽,又端起另一碗。

此时,亲戚有路过,看到邹建民正在喝粥,想着他只是个小孩子,应该不会喝太多,便没有阻止他。但还是将这件事告诉了邹建民的妈妈。

而他很快就喝完了一碗粥,脸红扑扑的,脚步有些虚浮,似乎有些站不稳。他觉得这米粥真是太好喝了!于是端起第二碗又开始大口喝起来。由于喝得太快,酒精迅速进入血液,他感到心脏跳动得越来越快,仿佛要跳出胸膛一般。

此时他手里还有一小点米酒没喝完,但身体已经软得像面条一样,软绵绵地滑到桌底下。

付晒花听到儿子在大厅喝酒的消息,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匆匆忙忙赶过来。她心急如焚,担心儿子出什么意外。当她来到大厅时,儿子已经醉倒在地,不省人事。

付晒花惊慌失措,连忙抱起儿子,将他放在阿姨的床上。此时邹水金也匆忙赶来,

周围的亲戚们纷纷围拢过来查看情况。

二舅潘德林见状,赶忙去找赤脚医生来给外孙诊治。赤脚医生到达后,给邹建民喂下了醒酒药,并打了一针。

邹建民将醒酒药吃下后没多久,便开始哇哇地呕吐起来,秽物溅得到处都是,连枕头也未能幸免。

见此情景,付晒花急忙扶着儿子趴在自己的膝盖上,轻轻拍打他的背部以帮助其缓解不适,并尽可能地让他感觉更舒服些。

邹建民不停地呕吐着,将之前喝下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整个房间弥漫着浓烈的酒精味,地上满是秽物,一片狼藉。

终于,邹建民吐完了,他疲惫不堪地昏睡过去。

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时,外面传来阵阵鞭炮声,而此时新娘已抵达家门口。

邹建民迅速从床上爬起,飞奔至门口,恰好看到新娘从花轿里走出,而小舅舅正蹲下身子准备背起新娘。

新娘子被背进新房后,静静地坐在婚床上。由于客家人的习俗,新娘子头上盖着红色头巾,需要等待新郎倌来掀开它。

随后,所有陪嫁物品都搬进屋里摆放整齐,接下来便是正式的拜堂仪式。光路村的客家礼仪保存得较为完整,因此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礼毕……”

“送入洞房……”

三德林把新娘子牵回新婚房坐在婚床上。

然后他拿起小红木棒把新娘的盖头巾掀开。

“哇!好漂亮啊!”

“新娘子真好看!”

邹建民被人叫进新房来在子孙桶里撒了一泡尿。这是客家风俗中的一个必须过程。

往子孙桶撒童子尿意味着早生贵子、传宗接代。

接着就是闹洞房和抢糖子环节。

因为邹月红已经连续生了两个儿子,所以由她负责抱鸡壳。这是一项非常讲究的任务,只有头胎生儿子或家中已有儿子的妇女才有资格承担。

婚房里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人挤得水泄不通,满地都是糖果花生,大家都在兴奋地捡着。

有的小孩是直接奔新娘子那里讨喜糖,还有一些孩子是跟着大人一起去闹洞房,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酒宴开始,大家就坐,邹建民也就和新娘子同桌喝酒【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