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革除旧命

虎贲郎 中更 1517 字 17天前

“设中书令、中书监以及中书舍人,政令由门下省议定,中书省发布。”

侍中的议政权力暴涨,裴茂又问:“少府如何?”

汉制,侍中隶属于少府。

赵基回答:“少府专管帝室库藏、田庄经营,不再管辖侍中。侍中隶于天子之下,行参政、议政之权。若遇政务分歧,诸位侍中投票,票多者为准。是以,侍中取单数,以五人、七人为佳。”

裴茂缓缓点头,这不像是临时起意,更像是考虑很久的一场政变。

朝中公卿、百官、天子对杨氏兄弟本就不满,已经在调整了。

如今三公俱录尚书事,政令才摇摆不定。

可杨氏兄弟根基雄厚,影响力难以消退,顾虑西州士人的态度,又不好严惩。

这种调整对杨氏兄弟来说不痛不痒,他们是刷脸施展影响力的,已经不需要依赖官职。

若是投票为准,司空张喜、司徒赵温就能摁住太尉杨彪。

可没办法,杨家人是刷脸的。

裴茂思索片刻,又问:“尚书台如何改动?”

赵基看一眼裴茂,看不出情绪变化:“六部尚书以上,分左右仆射以襄助尚书令,再设尚书监纠察六部。”

裴茂又询问:“今朝中侍中有弘农杨琦、沛国丁冲、京兆台崇与赵侍中四人,增补何人为善?”

“议郎赵公晓畅军事,又于禁中讲习,可为侍中。”赵基顿了顿,咬牙:“杨琦腐朽误国,宜迁任别处,他若是有胆,可拜为凉州牧、征西将军。若是嫌弃凉州边鄙,荆州富庶,可为荆州牧、征南将军。”

对这个提议,裴茂只是温和做笑,就问:“杨琦空缺,何人能补?”

“我对百官不熟,与其慕名举荐,还不如举荐伯父。比之旁人,我知晓伯父才器,可以谋国大事。”

赵基说罢,却见裴茂发愣。

片刻后,裴茂敛笑,郑重询问:“赵侍中这两年在稷山,可是拜学于隐士?若稷山有这样能规划国事的大贤,还请告知,我将上报天子,征入朝中,参议国政!”

赵彦哪有时间教育赵基?

就赵敛那样子,长子教养的平平无奇,裴茂实在看不出赵敛有教育儿子的特长。

赵基不知怎么回答,稷山对外人来说是偏僻、神秘的凶险之地。

可裴茂想要调查,基本上能查明白一切。

赵基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转身取出两卷帛书递出:“裴尚书,这是赵某的《奏行三省六部表》,还有这《讨汉大贼状》。”

讨贼状就讨贼状,裴茂嘀咕着先是认真审视《奏行三省六部表》,确认比赵基讲述的更详细后,这才翻开他眼中的讨贼状,不由倒吸一口气,双手不由发颤。

深吸一口气,他仔细审视,见写着:“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何以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