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母子争宠

锁情扣 追风总会疯 2242 字 17天前

很快,还没到家的文武大臣们,接到宣召又匆匆赶回了金銮殿,景帝再次上朝。

殿内气氛凝重,群臣皆神色肃穆,静待皇帝发话。

景帝端坐龙椅,眉宇间隐隐透出一丝焦虑,他挥了挥手,示意身旁的李忠心,宣读那两份来自北关的八百里加急奏报。

李忠心手持奏折,声音洪亮而沉稳,字字铿锵。

“北关急报。阿拉、蒙国同时出兵,似有联军之势,兵锋直指我大景凌安城。凌安城告急,请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

念完一道,李忠心的额头上已是冷汗涔涔。

刚才,听景帝面色凝重的宣文武大臣们重新上朝,他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事儿,没想到竟然是两国联军。

李忠心抹了抹额头,又打开了另一道。

“北关急报。突厥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永安城,曹帅镇守凌安城被牵制,望朝廷火速派兵支援。”

李忠心的话音一落,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低声议论纷纷。

北关乃大景北疆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三国联军来势汹汹,显然是有备而来,若不及时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景帝眉头紧锁,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沉声问道:“北关外三国同时出兵,似有联军之势。永安城和凌安城同时请求朝廷出兵支援,各位爱卿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曹格率先出列,拱手奏道:“陛下,北关乃我大景北疆屏障,绝不容有失。三国联军来势汹汹,若不及时应对,恐有失国之危。臣以为,当立即调派精锐之师,火速驰援北关,以稳军心、安民心。”

曹格言辞恳切,神情在所有的文武大臣中最为焦急。

他的弟弟曹雄刚接任北关元帅之职才三个多月,就碰上了三国联军的大战,曹格心中自是忧心如焚。

户部尚书李谦是个跟曹格年纪差不多大的中年男子,长相儒雅。

曹格刚说完,他立刻紧随其后,出列奏道:“陛下,北关战事紧急,粮草辎重亦需及时调配。臣这命户部加紧筹措粮草,一定确保北关将士无后顾之忧。”

景帝点了点头,意是同意了李谦的奏请,李谦行了礼后,转身回户部去筹备粮草去了。

“丞相,你怎么看?”

景帝又转头看向魏丞相。

金銮殿里的文武大臣都是他登基后逐步替换的,虽然对他都忠心耿耿,但经验不足。

遇到这种攸关国运的大事,他还是习惯征询魏丞相这位帝师的意见。

魏丞相蹙眉想了想,从专为他设置的太师椅上慢悠悠的站起身来,拱了拱手。

“陛下。三国联合兵力雄厚,我军若仅凭北关现有兵力,恐难以抵挡。臣以为,当从邻近州县调派援军,以增北关之兵力。”

魏丞相的话音刚落,工部尚书张士阳亦出列禀奏。

“陛下,北关城墙虽坚固,但三国联军后攻势凶猛,恐难以久守。臣立刻命工部加紧赶制守城器械,并请命,亲自带领工匠前往北关,协助加固城防。”

殿内群臣纷纷附和,皆认为当立即调派援军,驰援北关。

这时,魏丞相又继续说道:“陛下,荆州与徐州距离苍州北关最近,且兵强马壮,老臣以为,可调派此二州之兵,火速驰援北关。”

景帝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随即下令。

“传朕旨意,命兵部尚书曹格调派荆州十五万大军,火速支援凌安城;徐州与永安城只一江之隔,徐州十五万大军火速支援永安城。工部立刻启程,务必星夜兼程赶往北关,就地赶制守城器械,助北关稳固防线!”

曹格闻言,立即出列领旨:“臣遵旨!臣即刻调派兵马,确保援军火速驰援北关!”

工部尚书张士阳拱手应道:“臣遵旨!臣立刻点齐工匠赶往北关。”

张士阳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官员,所以说话中气十足。

他虽然长相普通,皮肤黝黑,但贵在手艺精巧。

他原是工部的一个普通工匠,景帝夺嫡时加入了景帝的阵营,景帝登基后,将他提拔起来替换了原来的工部尚书。

景帝见诸事已安排妥当,心中稍安,但仍不忘叮嘱道:“北关乃我大景北疆门户,绝不容有失。各位爱卿务必齐心协力,共渡此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