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出大事?能出什么事?”
关银屏停下了脚步,回头眼神茫然的看了过来。
萧和不答,却令她即刻请伊籍前来。
伊籍久居荆州,人脉广博,对江东方面也多有接触,情报方面多由其负责。
关银屏觉察到了不对劲,也不好多问,忙派人去请伊籍。
须臾,正在营墙那边,与众人欢庆新野收复的伊籍,便匆匆赶了过来。
“机伯,魏文长这道烽火台的军报,是何时送到的?”
萧和将那道帛书,示于了伊籍。
伊籍略扫一眼,不假思索道:
“这封军报大约是樊城大胜前就已经送到,当时主公专注于对付曹操,粗略看过后,觉着魏文长这烽火台之策甚佳,便放了下来,一直积压到了现在。”
萧和明白了。
当时自己还不是军师,对于各军呈上的军报,既不关心也无权直接过问,除非是刘备拿出来主动询问意见。
魏延这烽火台之策,表面上咋一看,确实是天衣无缝,是防范江东军突袭的好手段。
刘备扫了一眼觉得没什么大问题,自然就放在了一边,不会专门就此询问他的意见。
今日若非他做了右军师,责职所在不得不翻阅这些积压的军报,还真不会发现此事。
“伯温军师,这烽火台可有什么问题吗?”
伊籍何等眼力,见萧和突然关注此事,立时觉察出了些许端倪。
萧和依旧不答,继续问道:
“机伯,现下驻扎在柴桑的江东诸将中,可有一个叫吕蒙之人?”
伊籍一愣。
八杆子打不到的两件事,萧和却忽然间同时关心起来,这让他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据我细作近期回复,柴桑城确实有一武将,名为吕蒙。”
“听闻此人在合肥救驾有功,孙权将他连升数级,封为了裨将军,又特意将其派至柴桑,归属于周瑜调遣。”
“这个吕蒙也算是江东近来崛起的新星,还是孙权跟前的红人了。”
伊籍虽心中不解,却很快如数家珍的将吕蒙详细一一道来。
萧和将军报扔在了案几上,意味深长道:
“烽火台之策原本是没问题的,可有这个吕蒙在柴桑,那就是大问题了。”
伊籍眼神愈发糊涂,全然领悟不出萧和言下之意。
一个吕蒙而已,不过是救驾有功才平步青云,怎么就让烽火台成了大问题?
听这右军师的口气,似乎对这个吕蒙还心存忌惮。
“伯温军师…”
“机伯,那鲁肃呢,他可还在襄阳?”
不等伊籍再问,萧和便又问道。
伊籍顿了一顿,忙道:
“那鲁肃应该是在主公大破曹操次日,便起程离开襄阳东去,听说走的还很匆忙。”
萧和剑眉微凝。
鲁肃身为江东使者,理应常驻于襄阳,方便为孙权传话。
就算要向江东通传大破曹操的消息,完全可以派亲随去合肥禀报,根本没必要自己亲自走一趟吧。
而且还走的那么急,不等着向刘备道一声贺喜,第二天就走了。
是什么原因,促使鲁肃走的这么急呢?
萧和站起身来,负手踱步起来。
刚走几步,转身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