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致是南方每石米五钱到一两白银,而北方则是七钱到一两白银。猪肉和鱼虾的价格相对稳定,一斤大约是十文。
以现在的计量单位,一石一百二十斤,一斤十六两,一两十钱,一钱十分,一分十厘。
宝钞,现在宝钞可没有影,朱元璋暂时还未发行宝钞。
马寻和刘姝宁还在宅家,日子也非常的安稳。
何大来了,说道,“国舅爷,外头有个文官求见。说了不见,他就说他是国子学祭酒。”
马寻愣了片刻,“国子学祭酒不是魏观吗?你应该认识的啊?”
何大挠头说道,“那人说魏观去年就迁为苏州知府了,他是继任。”
马寻想了想说道,“那就叫过来吧,魏观不是国子学祭酒了,这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刘姝宁强忍着才没笑出声,马寻这个‘掌国子学事’简直是在开玩笑,名义上该管理国子学,可是已经不只是甩手掌柜那么简单了。
国子学祭酒换人了都不知道,这还真的是失职。
到了正堂,马寻见到了一个中年人。
王祎也知道马寻不认识他,直接说道,“下官国子学代祭酒,拜见徐国公。”
‘代’,在大明的官场比较正常,类似的是‘试’,有些官员想要转正就得努努力。
马寻好奇问道,“魏观呢?我记得他先前还是做了些事情,升官了?”
王祎有些奇怪的看了眼马寻,一五一十的回答说道,“月前魏知府迁任苏州知府,已经赴任了,下官继任祭酒。”
马寻就为魏观开心了,“这么说来他是升官了,从从四品的祭酒升任正四品的知府,这是好事。他有才学,现在又能治理地方,以后大有可为啊!”
王祎脸色更加古怪了,因为马寻说的话乍一听有道理,可是怎么看都违和。
首先是年龄对不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如此老气横秋的评价四五十岁的中老年,而且魏观这可不算是‘升官’。
看似是升了一级,可是从清贵的祭酒成了地方官,这就不属于很多人眼里的高升。
王祎随即说道,“原苏州知府陈宁为官苛刻,人称‘陈烙铁’,士绅、百姓多有怨言。”
马寻就点头问道,“这个陈宁为官这么苛刻?陈烙铁,这是个酷吏?”
王祎就意有所指的说道,“这人本就是镇江小吏,早先就投效陛下。曾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去年贬官为苏州知府,如今蒙中书左丞举荐,复为御史中丞。”
这么听起来是个‘老人’了,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文官之一了,只不过这也是起起伏伏的。
忽然间马寻觉得不对劲,胡惟庸、陈宁。
这可不就是胡惟庸的党羽吗?
看起来胡惟庸这个看似‘本分’的中书左丞,现在也开始越发加快自己掌控大权的脚步了。
从先前是李善长的马前卒,变成现在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拉拢着一些人、培养自己的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