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曾报道:“一辆车等于一座房,娶媳妇不如买辆车”,折射出当时汽车的奢侈品定位。
身份象征,私家车是 “成功人士” 的标志。
深圳华强北的电子老板、温州的皮鞋厂厂长、北京的外企高管是主要车主。
街头常见 “黑牌车”(外资企业用车),悬挂 “粤 Z”“沪 A” 号牌的车辆引发围观。
电视剧《永不瞑目》中,陆毅饰演的肖童驾驶红色跑车,成为一代人对 “财富” 的集体想象。
93 号汽油价格 2.5 元 / 升(相当于当时一碗牛肉面价格),但养车成本惊人。
上海车主年均支出:保险 4000 元、保养 2000 元、停车费 1500 元(露天停车场),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生活费。
南京出租车司机月入 2000 元,自嘲:“开出租是给老板养车,自己开私家车是给加油站打工。”
但电影中的2018年,竟然底层人都开得起私家车,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冲击很明显是洪水级别的。
毫无疑问,冯晓罡的炮又来了,在《锵锵三人行》中质疑:“电影里的‘底层有车’是美化现实,1998 年的下岗工人连自行车都修不起,2018 年的底层真能买车?”
";他们拍的不是未来,是好莱坞的中国分号!";
冯晓罡火力全开,针对 ";2018 底层有车"; 论:
";1998 年我们拍《甲方乙方》,知道什么叫真实 —— 下岗工人连自行车都要典当!夏洛他们倒好,给 20 年前的穷光蛋发汽车!这不是科幻,是意淫!";(配发老照片:1998 年北京南城棚户区的公共自行车棚)
";你们懂个屁!2018 年的车轱辘,压的是 1998 年的血汗!";
老钳工王建国突然爆发,扳手砸在锈迹斑斑的自行车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