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对于熊部落来说很是熟悉,甚至深入了部落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制作绳索还是编织渔网,亦或者是纺织成布料,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麻,就没有部落的今天。
熊洪对此类原材料供应一直保持着足够高的关注,与煤炭、铁矿石不同,这种植物类的原材料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再生,只要今年能够种植足够多的麻,收获后,就能够为今年和明年上半年提供充足的原料,用来制作纺织物。
从野外采集到的黄麻,平均每亩也就差不多100多斤,而且麻杆很细,个头也不高。经过这两年的人工培育,人工养殖的现在亩产能够达到150斤左右,而且纤维更多,纺出来的麻线也更长。
“过年前几天给熊喜那边又增加了5台织机,熊角说现在织机和纺机的数量都有20台,”熊木挠挠头,跟熊杰对视了一眼,“现在会纺织的人手不太够,需要再调配一些。”
这一次几个人的聚会只是熊洪临时起意决定的,熊角、熊花等女性族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没有来到现场跟熊洪等人一起讨论,不过对于熊木来说,纺机和织机都是他带着木工坊制作出来的,所以对那边的情况还算熟悉。
“我觉得除了人手不够外,他们好多人也都是刚学,速度也上不去,”熊杰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着部落的叔伯们,也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现在织布坊那边每天能出十匹布,要是能把其他人的熟练程度给提升上去,那肯定还会更快的。”
熊洪赞许地点了点头,熊杰作为部落年轻一代的代表,一直让熊洪颇为关注,而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他也没有让部落失望,而且跟在熊木后面,熊洪就存着以后让熊杰来协助熊木研究、发明新技术的想法,毕竟对人才的培养,熊洪更清楚重要性。
对他的表现熊洪很满意,但从观点上来说,虽然熊杰说的有些道理,但还真不能将这些责任全部甩到族人技能不熟练上面。
归根结底,还是部落现在的纺织技术不够先进,熊洪甚至有些自责,为什么当初在后世的时候,没有好好地研究一下纺机和织机的构造及原理?现在只能用着这种老旧的腰机和织机。
熊部落麻布产量一直不算高,以往一天能出2-3匹布就已经很可以了,而且还是那种粗糙、经纬线缺漏的麻布。改成现在用的腰机和织机之后,质量有所提升,产量也变得更高一些。
“让他们多学习是一个好办法,就像识字一样,只要多练总会提升一些,”熊巫先是认可了熊杰的观点,随之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有对麻线的处理,现在纺机纺出来的麻线还是太少,需要想办法提升这样的产量。”
熊洪只能让熊木去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从一些流程或者技术上予以指导,实在不行就加人——既然技术上暂时无法突破,那就堆人力,反正现在人手也够。
最早部落将黄麻麻皮捻成麻线用于织布的时候,是用的纺轮与纺杆,接着没多久熊洪就做出来了手摇纺车,就像后世抗战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农村手摇的纺车一样的作用,将一团事先处理好的麻纤维,通过简单的传动,捻成一条细又结实的麻线,缠绕在纺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