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原料和工具上的。造纸的流程,按照能够手工搓出来的方法,可以分为原材料的采集与处理、纤维解离工艺(造浆)、抄造与后处理、干燥等步骤。而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工具和原料,熊部落现在都能予以解决——大不了效率低一些,时间长一些,反正跟将要得到的产品相比,这些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就是需求上面。造纸术其实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原型了,但直到东汉蔡伦发明(一说改进)造纸术时,用的还是兽骨、龟甲、兽皮、布帛和竹简,来记录各种信息或者传播知识。而这些载体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比如重量、成本、原料等缺陷,但纸张却完美地避开了这些缺点,这也是社会上对纸张的需求而促使的改进。
就比如说熊部落,如果不是熊洪穿越而来,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别说纸张了,可能再有个几万年都不一定会有竹简的出现。
“熊木,这些原料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虽然是冬天,但在木工坊最里面的一间屋子里,里面却是温暖如春,厚厚的水蒸汽将整个房间都给充斥满了,熊洪也是分辨了好久,才找到蹲在石槽旁边的熊木。
“族长,是你来了啊,”熊木也认出了熊洪,连忙上前打招呼,“这里的地方还是有点小,春耕之后得换个更大一点的地方。”
其实造纸的原理很是简单,熊洪就曾经拿过一张麻布跟熊木举例子,麻布是由麻线纺织而成的,而麻线又是由不同长短的麻纤维捻在一起的,那如果让这些纤维不捻在一起,而是平铺在一个光滑的地方呢?再让它们更加紧密结实呢?那会不会就形成了另外一种“布”?
熊木被熊洪的说法所吸引,让他深以为然。于是按照熊洪的指导和建议,熊木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纸张的研制。
“这些树皮都是从之前当做柴烧的木头上剥下来的,都干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用,”熊洪虽然跟他讲了构树的树皮是造纸的好原料,但奈何现在是寒冬,外面的树木很不好找,“没办法,只能先试试看,反正要的是把这些树皮给打碎。”
除了构树之外,纺织坊剩下来的一些麻线团、破布,还有捕鱼队那边严重破损的渔网,都被熊木收集了过来,用来当做制作纸张的原料。当然一些草和秸秆也能制作,不过最好的还是纤维比较多的原料,这样造起来也更简单一些。
“这些树皮之前都在池子里泡过很久,而且还混合很多的生石灰一起浸泡,”熊木指着一卷被捞上来的树皮,“这个池子不算大,里面就泡了两百多斤的树皮、”
“时间有点短吧?”
按照道理来说,这种浸泡的时长,至少要有个半年的时间,当然现在熊洪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等待,所以现在只是验证这种方法是不是可以造出纸张,至于纸品的质量,这个要等到以后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