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药王孙思邈捋着胡须,哈哈大笑:“好!好一个中西结合!这海德姆先生这融会贯通的本身可不小啊,一个医学博士,却能为人谦逊,不固执己见,还肯放下身段学咱们的传统医术,这份胸襟,比许多守旧的本地大夫都强!”
身边的学徒笑道:“是啊师父!以前总有人说洋医术厉害,传统医术落后,可这洋大夫却亲自学把脉、开草药,倒是打了那些人的脸。”
“诶,你这话就着相了,能治病的就是好医术,管它哪里的,又何必分什么高低呢”,孙思邈纠正了徒儿的说辞,又教导道:“医术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互相攻击谩骂的,明白了吗”。
学徒听后,羞愧的低下了头,应了一声,“师傅,徒儿明白了”。
【这便让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里出现了一幕奇景:一位洋大夫穿着西式服装,等病人坐下后,第一个动作竟是让对方伸胳膊 “把脉”,最后开的,还是传统草药方子。这在当时,给苏区百姓带来了极大冲击。】
【海德姆并未止步。因汤药见效相对较慢,再加上他本身具备的现代医学知识,他开始推动传统医药科学化。】
【1938 年中,海德姆论证可行性后,向中央提出建立 “边区药厂” 的建议。中央迅速重视起来,紧锣密鼓筹备后,不出半年,1939 年元旦,药厂正式投产,分传统药物、洋药、卫生材料三类产品。】
【截至 1946 年,药厂不仅能生产针剂、片剂、丸剂、散剂、膏剂等药剂,连脱脂棉、纱布等 100 多种卫生材料也能生产。】
【这些产品基本满足了边区军民需求,药效与国内外大药厂的同类产品相差无几,价格还更亲民。】
明朝,徐光启看着天幕上的药厂画面,感慨不已:“了不起!了不起啊!在被封锁的困境里,短短几年就建起能产百种药品的厂子,还能保证药效、压低价格,这办事效率与为民之心,实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