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世纪工业化制取三酸的可行性分析

但这种方法制成的硫酸产量很小,而且浓度不高,是稀硫酸,

基本只够供实验室使用,无法实现工业化制取。

上辈子李国助几乎没做过化学实验,对此还没有体会,

但这次亲自做过以后,他对此才算有了真切体会。

想到上辈子看过的某些明末穿越小说,用绿矾制硫酸就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运用,

李国助简直都快笑死了。

17世纪,德国化学家格劳勃提出“硝化法制硫酸”,

才算是为硫酸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1740年,英国人沃德将硫磺和硝石在金属容器中燃烧,

将生成的三氧化硫气体通入玻璃容器,加水蒸气冷凝成硫酸,

才算首次实现了硫酸的大规模制备。

1746年,英国人约翰?罗布克改进设备腐蚀和玻璃强度问题,

把玻璃容器换成铅室,创建了首个铅室法制造硫酸的工厂。

铅室法一直用到20世纪,才逐渐被塔式法和接触法取代。

在此之前一直都在发展与完善,鼎盛时期是19世纪末,

欧洲通过铅室法制硫酸的产量已经达到了百万吨每年。

到20世纪50年代后,接触法成为硫酸工业生产的主流,铅室法才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李国助用硝化法制取了适量浓硫酸,以备实验之用。

这种方法已经可以批量生产硫酸了。

当然他要用铅室法大规模生产硫酸随时都可以,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由头罢了。

仅就做实验而言,暂时还用不着铅室法。

盐酸的制取也是在17世纪实现重大突破的。

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通过加热食盐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首次较为系统地制得了较为纯净的盐酸气体。

这种方法的产量虽然算不上高,但已经可以满足一定的工业需求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曙光初现,在 18 世纪,盐酸的工业生产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迹象。

当时,人们基于海尔蒙特的制取方法,尝试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