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抵达南京

“无妨,基础先打好,现在可就容易多了,随军家属往南京运了几十万人,青壮不少,就看你们怎么做宣传动员工作了。”

“另外,北地已经基本完了,稍后向南方逃命的难民不少,本宫已经向整个北地发了南迁旨意,但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还尚未可知,想来不会少,但也不会太多。”

边走边参观上海新军建设,突然,脑子灵光一闪,大笑道:“唔。。。本宫倒是给忘记了,这里是浙江啊,还有比浙江更好的兵源吗?”

“本宫可是记得我大明第一军,可就是戚少保在浙江招的浙兵了,你们可以借鉴一下嘛,若本宫没有记错,戚家军招的是矿兵吧?”

“听闻浙江太湖两岸的宗族,开矿为生,常常因冲突两个宗族火并,连官府都不敢管,勇猛可见一般,当年能招,现在一样可以。”

“还有《纪效新书》说的,纤夫可是好兵源啊,现在运河停摆,山东到南直,成千上万的纤夫失业,可不正是你们招人的好时机?”

“不要怕多,这种吃苦耐劳的,召他个十几万先,饷银不一定有多少,但最起码吃住不成问题,在上海县,招来之后,让他们先建设民居,这上海别的不多,空地可是大把的。”

“你们规划一下黄浦江两岸,浦东的沼泽区填石填土,全是一望无际的平整地,之后让这次迁徙而来的军属也可以定居这边,在浅滩筑墙阻断潮汐海浪,大把的土地就出来了,有人有地害怕不能兴盛?”

“徐知县?你意下如何?这要是做好了,可全是你的功绩啊,日后县志必然给你刻碑立传,千古留名不在话下。”

“臣闻殿下一席话,如读十年书啊,殿下这些妙想,臣佩服的五体投地,殿下刚到便能一眼看出如此多的治理之法,将来必是一代圣君,大明必将在殿下的治理下中兴,重现永乐盛世。臣为殿下贺,为我大明贺。”

徐远是崇祯十六年的三甲进士,来到上海刚刚一年,感觉自己年轻,没什么治理地方的经验,所以也没什么理念。

现在看到比他年轻的多的太子殿下,下船走了没多远,就提了这么多有用的法子,这才自我惭愧不已,要不说人是太子,而我只是个小县令呢。

“说的不错,臣可不是奉承之言,殿下提的几条法子,臣觉得都很有施行的可能,特别是浙兵和纤夫的提议,令臣眼前一亮啊。”

“臣依着北地的法子,在南方确实不好用,南方流民少,正经的农家子弟过得又还算殷实,想来参军的还真就不多。”

“现在听殿下一说,臣也是想起了,这浙兵可不就是得照着戚少保的法子招嘛,真是骑驴找驴,让殿下笑话了。”卢象升也是心结尽开,开怀说道。

“哈哈,说起戚少保,现在后人如何?戚家随太祖开国,曾是太祖亲军,远征云南,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在嘉靖朝,又是出了戚少保这样的大将军,朝廷可不能亏待了功臣之后啊。”朱慈烺突然有感而发。

“这个臣倒是了解一些,戚少保的子孙世袭登州卫指挥使,过得倒也不错,领戚家军的戚金将军,于天启元年奉诏北上,与马家的白杆军驰援辽阳。”

“在浑河遭遇合围,两军七千人阵斩建奴一万有余,伤者无算,最终力竭被歼,实乃我大明一大损失啊,此后马家白杆兵由秦夫人领兵重组,而戚金将军的三个儿子迁居隐姓埋名,不问世事了。”

卢象升无不惋惜的说着明末这两支战力最强的军队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啊,朝廷,确实有些寡恩,但相同的境遇,表现却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