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这儿等着呢,项煜这个人朱慈烺不是太了解,但刘理顺他还是知道的,崇祯七年的状元,才华横溢。
“现在原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管绍宁。”
“这不是有掌院嘛,何故还要在升。”朱慈烺疑惑。
“殿下有所不知,南京品秩虽同,但资历不可同日而语,管学士乃崇祯元年探花,然而崇祯元年的榜眼何瑞征原是北京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若是掌院,何学士更为适合。”刘理顺解释了一下原因。
朱慈烺沉思片刻,还是拒绝道:“这不是理由,敢问刘先生,你是崇祯七年状元,何以崇祯四年的榜眼吴伟业还是侍读,而你已经是少詹事了?”
“再比如,晚你们那么多科的崇祯十三年状元魏藻德,今年都已经入阁了,又怎么说?此事不可开先例,资历固然重要,但能力同样重要。”
朱慈烺看着两人脸色尬然,又语气放缓道:“本宫没有影射两位的能力,魏政委的升迁确实不合情理,本宫也是不赞同的,所以才调任军中磨砺,这样吧,擢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何瑞征为翰林学士。”
“臣谢殿下。”两人听出了朱慈烺话中之意,升品级,但掌院事不变,还是管绍宁掌院事,他们也没法多求了。
“丘伴伴去拟旨发往内阁任命吧,两位先生暂且安心,你们先在翰林院安心做学问,不久,自有你们任事之时。”
詹事府算是个晋升的官职体系,在詹事府任职的,基本在翰林院还有一套职务,比如项煜在翰林院也是挂翰林侍读学士,只是兼任詹事府詹事并掌府事,刘理顺这个少詹事在翰林院也是侍讲学士。
出现这奇葩情况就是因为翰林院升级困难,职务层级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就只能通过兼任詹事府职务晋升了,有小太子要教的时候是个香饽饽职务,没有的时候就单纯的只是个晋升渠道而已。
“臣谢殿下恩典,臣等已无事,臣告退。”
“本宫送二位先生。”二人推辞不过,由朱慈烺送出书房,这才返回。
没法啊,这些人,在不出现体制重大改革前,必然都是日后的宰辅或者六部大佬,该有的礼贤下士还是要做的。
第二天的早朝,波澜不惊,都是南方一些事物的汇报和山东各地的情况,自从朝廷派遣十万大军进入山东,并且全面放权允许山东、河南、北直等地府州县衙,自主组建民团抗击敌军。
朝廷不再追究失土之责,可游击周旋或抱团阻击,一句话,没规矩,只要能抗击敌人,你随意,和第二军的政策基本相同。
这道政策简直就是猛虎,一般只会出现在中央政权衰败之时,后患简直无穷,因为地方坐大,中央朝廷无力收拾残局震慑,到最后就是汉末、唐末群雄割据的情况,这是任何一个朝廷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一般不会走这步,就连历史上的明末,朝廷都不敢发出这等命令,因为就算平了流寇,赶走建奴,大明江山也就没了。
但南明后期走投无路之时,还是用上了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只要有兵权的,南明朝廷一概承认,并且加封爵位,只要能抗击建奴,什么办法朝廷都认,你能拉起多大的队伍,朝廷就给你多大的官职爵位。
所以南明光异姓王都出了不少,但那时候其实已经剩少半江山了,为时已晚,北方投降的汉人高官同样为了爵位官位,大肆聚拢手下兵力,汉军旗势力空前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