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早年其子嗣或是因难产夭折,或是幼小早夭。人到中年仍未留下后嗣。
在古代,首位皇子的诞生,象征着皇室正统的延续,而汉灵帝子嗣却难以养育。这在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的背景下,是难以被接受的。
但在熹平五二年,即公元 173 年 10 月 14 日,后宫的何贵人顺利生下一子,灵帝为其取名刘辩。
因担心此子再次夭折,便将他寄养于宫外,寄养之地正是一位姓史的道士家中。
记得没错的话,此人好像叫史子眇,是太乙宫的观主。
历史上除了他以太乙宫观主的身份收养了年少时的少帝刘辩之外,就再没有其它记载了。
说起这个太乙宫,那是大有来头。据《三秦记》记载。
太乙宫座落的太乙山位于长安东南八十里处,山中曾住有太乙元君湫池。
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刘彻在此祭祀太乙神,并修建了一座道观。
由于太乙神在古代神话中地位颇高,汉武帝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而举行祭祀活动,所以得名为太乙宫。
能成为皇帝用以替苍生祈福的道观观主,可见这位史道长在当时的地位应该很高。
回想当初看到这段历史时,刘辩又联想到东汉末年四位有名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