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澄明之径

星历年·第六意节。

“心息如潮”现象扩展至第五星区后,一种更为深层的意识协感开始显现。

它不再表现为潮汐式的群体律动,而是一种个体与宇宙结构之间的澄明连接——

哲识组将这种新状态命名为:

澄明之径(The Path of Lucid Threading)

这种“澄明”不是清晰,而是一种无需清晰的彻底通透。

一、起源于“静构子”现象

在大量“心息镜”观测实验中,研究员发现:

部分意识体在长期处于低激活状态后,其思维波动不再产生外放回响,但其内部却维持极高的稳定性和自洽性。

这类意识结构被称为静构子(Silent Constructors)。

这些静构子在进入“澄明之径”状态后,会自动开启一种轻微的空间折叠现象——周围的意识体会感到“存在被拉伸”,却无任何强迫感或情绪干扰。

这是一种温和的牵引型澄明。

二、唐昕与“沉心步径”实验

在“沉心步径”实验中,唐昕尝试独自进入澄明态区域,不主动输出、也不接收信息,只维持意识最低共鸣频率。

她记录道:

“就像脚步踏在一片不属于任何时间的水面,声音和情绪都不再是对话工具,而是心灵的回光。”

在这种状态下,她遇见了一种现象:

一道“径线”,由星火构子自动编织而成,不通向任何物理或概念实体,只是一道“你愿意跟随,就存在”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