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电影刚刚放映,就出现了声画不同步的情况。负责放映的厂子里技术处的人员赶紧调整过来,这才行了。
这个时候电影在内部审片和部里面电影局审片的时候,还都是用的双片。
所谓双片,就是将最终剪辑完成的胶片和混录完成的录音带,分别通过放映机和放音机播放出来,就可以使人们在银幕上看到还原画面,并通过扬声器听到还原的声音。
电影发行放映时使用的是光学拷贝,声音和画面被合成印刷在一条光学材料上,所以当影片的混录双片被审查通过后,就要从混录磁底上将声音信号转录到一条光学声带上,这项工作叫做";转光";,转光后的光学声带,被称作";光学声底";,以后要用这条光学声底印制发行拷贝。
季宇宁在大华电影院当放映员的时候,也管这个“声底”,叫做“原底片”。
原底片的胶片那都是进口的,拍出来的效果很好,分辨率色彩都是最好的。
但是国内的电影厂到了洗印车间,把原底片经过几道程序做成拷贝之后,那效果就差远了,这个拷贝是提供给影院的,也就是季宇宁在影院放映的那个拷贝,那个分辨率色彩还原度,都比原底片要差了不少。
前世在明年,也就是1980年,国内有一部电影《雁南飞》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这是第1次。
结果在柏林电影节期间,放映的时候,放映效果特差,以至于现场的这部影片的导演都坐不住了。
一问,结果德国当地的放映技术人员说他们的机器都是最好的,是国内的洗印技术,还有拷贝制作的有问题。那个时候国内对于拷贝的质量也不是特别在意的。
所以现在季宇宁经过这两年多在电影厂拍电影的经历,他现在更愿意在厂子里的审片室看那个原底片的效果,而不愿意跑到电影院看那个拷贝了。
80分钟的电影放完,灯一亮,徐厂长和石副厂长就带头鼓掌。
这就尽在不言中了。掌声就代表着肯定了。
接着徐厂长又说了他对这部《巴山夜雨》的感觉,此前他已经看过几个版本的剪辑片了,今天是看最终的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