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长,晶体管制造需要极高精度的光刻技术,而这种技术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请问你们是如何突破这一难关的?";彼得罗夫咄咄逼人地问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
李长生微微一笑,转身走向实验室的另一侧,打开了一扇厚重的金属门。房间内,一台造型奇特的大型设备正在运行,几名技术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
";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光刻机,精度达到1微米级别。";李长生平静地说,然后指示一名工程师演示。
只见工程师娴熟地操作设备,将一片硅片放入,通过精密的光学系统,在硅片表面曝光出一系列复杂的微型电路图案。
过程完成后,硅片被取出,放入显微镜下检查。投影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微米级的电路图案,线条整齐,边缘锐利,没有任何模糊或重影现象。
";精度:0.85微米,良品率92.7%。";操作员汇报道。
彼得罗夫的表情彻底凝固了,他的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西装前襟,手指深深陷入布料中。0.85微米的精度!这几乎等同于漂亮国顶尖实验室的水平,而毛熊最先进的光刻技术,精度也不过2微米左右。
格里高利的眼睛瞪得滚圆,嘴唇微微颤抖,连说话都不利索了:";这...这...您是如何解决光学系统的散射问题的?我们一直困扰于...";
李长生不等他说完,就走到一台展示柜前,取出一块特殊的光学镜片:";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石英晶体材料,通过特殊的研磨工艺,使其具有极低的光学散射系数,同时,配合改进的掩模板定位系统,将精度提高到了亚微米级别。";
他将镜片递给格里高利,后者小心翼翼地接过,举到光线下仔细观察,眼中闪烁着惊讶与不解——这种光学纯度,在当前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
彼得罗夫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必须做最后的挣扎:";李科长,制造一些样品是一回事,但要真正实现晶体管计算机,还需要解决无数的系统集成问题,尤其是逻辑电路设计、信号传输、抗干扰等关键技术...";
李长生看了一眼陈国安,老所长会意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