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生没有多做解释,转身对李教授说:"调出光刻系统的具体参数,我需要重新进行一些计算。"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李长生埋头于一堆复杂的计算中。众人不敢打扰,只能焦急地等待。
赵刚亲自送来了一块拳头大小的和田玉,通体透明,呈现出淡淡的青色。
"这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国宝级文物,据说是乾隆年间的贡品。"赵刚递过玉石,低声问道,"你要这个做什么?"
李长生接过和田玉,小心翼翼地放在工作台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他招来几位工匠,其中有一位是专程从苏州请来的玉雕大师。
"张师傅,请您按照这个图纸,将这块玉石加工成一个精确的光学元件。"李长生将一张详细的设计图交给玉雕大师,"要求精度到千分之一毫米,表面光洁如镜。"
张师傅仔细看完图纸,吸了口冷气:"这个精度…………传统工艺很难保证啊。"
"我知道您能做到。"李长生坚定地说,"我研究过传统玉雕工艺,尤其是宫廷御用的精细技法。古人没有现代仪器,却能创造出极致的工艺品。这种精湛的手艺,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
张师傅沉思片刻,点点头:"我尽力一试。不过需要特殊的工具和环境。"
"一切已经准备好了。"李长生领着他来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工作间,里面摆放着各种传统玉雕工具,还有现代的精密测量仪器。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张师傅几乎足不出户。他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测量手段,一点一点地将和田玉打磨成设计图上的形状。玉屑如同细雪般飘落,每一刀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丝毫偏差。
"这简直是把祖传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啊。"赵刚在一旁小声感叹。
李长生专注地观察着整个过程:"中华五千年文明,积累了太多宝贵的智慧和技艺。现代科技固然先进,但在某些领域,传统工艺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终于,在第八个小时,一件晶莹剔透的玉制光学元件呈现在众人面前。
"精度检测通过!"测量员惊喜地宣布,"误差控制在千分之零点八毫米以内,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