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通量与理论预期完全吻合……"
"材料衰变曲线精确到七位小数……"
专家们的惊叹此起彼伏,声音中的震惊和不可思议已经无法掩饰。
"如果这些数据是准确的,"一位核物理权威最终说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这将彻底改变我们设计核反应堆的方式。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无数次模拟,找出最优参数,而不必冒险进行实体实验……"
"而且速度提升了至少……"另一位专家掰着手指计算,"三百倍?四百倍?天哪,我甚至无法准确估算这种提升幅度!"
军方代表此时也坐不住了,一位穿着将军制服的高个子男子站起身,走到李长生面前:"这台计算机……能否模拟导弹弹道和核爆炸过程?"
李长生点头:"当然可以,将军。事实上,它能模拟任何可以数学化的物理过程,精度和速度都远超现有技术。"
将军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无限可能。
他转向其他军方代表,微微点头,眼神中传递着某种默契。
"我们需要进行更多测试,"评估团团长开口,声音已不再带着先前的怀疑,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严肃,"这种突破性成果,必须经过最严格的验证。"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评估团成员轮番上阵,提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从流体力学方程到材料结构分析,从多变量预测模型到复杂的密码破译。
"曙光一号"像一位从容不迫的智者,一一化解这些世界级的难题,速度之快、精度之高,远远超出了在场所有人的想象。
室内的氛围已经从早先的质疑转为震惊,再到现在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