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苏婉的努力

月照苏墨缘 梦墨轩 2515 字 7天前

在科举备考的漫漫长路上,苏婉宛如一颗璀璨而坚韧的星辰,散发着独属于她的熠熠光辉。她的书房,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承载着她的梦想与执着,见证了她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奋进。

每一个夜晚,当城市被夜幕笼罩,万籁俱寂之时,苏婉书房的灯火却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她求知的道路。灯光透过窗户,洒在静谧的庭院中,与月光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坚持与努力。

苏婉深知,科举对于女子而言,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虽然皇帝自登基之时就宣布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皇上登基以来还从未有女子参加过科举考试,自己是第一位。但她心中的壮志如熊熊烈火,燃烧不息,驱使着她勇往直前,无畏无惧。她坐在书桌前,面前堆积如山的书籍便是她的战场。从古老的经史子集到优美的诗词歌赋,每一本书籍都是她攀登知识高峰的基石。

她沉浸在经史的浩瀚海洋中,如同一位勇敢的探险家,不断挖掘着其中的宝藏。对于《论语》《孟子》等经典着作,她反复研读,逐字逐句地剖析其中的深刻哲理。她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探究古人的思想精髓,思考如何将这些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和文章写作中。在研读过程中,她会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有时,为了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她会查阅多部注释书籍,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直到自己完全领悟为止。

在学习历史典籍时,苏婉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的风云变幻之中。她跟随司马迁的笔触,领略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漫长历史画卷,感受着朝代的兴衰更替、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她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所折服,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英勇壮举而热血沸腾,也为唐朝的盛世繁华而心驰神往。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她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学会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思考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

诗词歌赋则是苏婉心灵的慰藉和灵感的源泉。她沉醉于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仿佛能看到诗人仗剑天涯,饮酒赋诗的洒脱身影;她也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所打动,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苏婉不仅领略了古人的文学风采,还努力学习诗词的创作技巧。她模仿古人的风格,尝试创作诗词,从最初的青涩稚嫩到后来的渐入佳境,每一首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努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水平,苏婉常常在清晨起床后,漫步于庭院之中,观察自然景色的变化,捕捉灵感的瞬间。春天,她看到花朵绽放,便会联想到生命的蓬勃与美好,从而写下赞美春天的诗篇;秋天,落叶飘零,她又会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抒发内心的情感。她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到诗词之中,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除了对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的深入学习,书法练习也是苏婉备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深知,在科举考试中,书法的优劣往往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手漂亮的书法不仅能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更能体现出考生的修养和气质。

苏婉选择了古代多位书法大家的字帖进行临摹,其中颜真卿的楷书是她最为钟爱的。颜体楷书字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笔画丰厚饱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苏婉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临摹颜体字帖,从基本的笔画开始,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力求精准完美。

她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手中的毛笔如同她心灵的延伸。蘸墨、落笔、运笔、收笔,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她仔细观察字帖上每一个笔画的形态、粗细、长短和角度,努力让自己的书写与之契合。为了写好一个笔画,她常常会反复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满意为止。

在临摹过程中,苏婉不仅注重笔画的形似,更追求神韵的相通。她深入研究颜真卿书法的用笔特点和结构规律,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她发现,颜体书法的笔画看似规整,实则充满了变化和灵动性。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它们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为了领悟这种神韵,苏婉会在临摹之余,仔细欣赏颜真卿的原作,用心感受书法家在书写时的心境和情感表达。她闭上眼睛,想象着颜真卿挥毫泼墨的场景,试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笔下的文字之中。

除了颜体楷书,苏婉还兼修行书和隶书。王羲之的行书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隶书则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不同字体的学习,苏婉拓宽了自己的书法视野,丰富了自己的书写风格。她将各种字体的优点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既具有楷书的端庄稳重,又不失行书的灵动活泼,隶书的古朴韵味也在其中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