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疆的这段日子里,顾辰凭借自己卓越的智谋和无畏的勇气,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为边疆的胜利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墨轩深知顾辰的功绩重大,回到营帐后,便立刻着手为他起草请功奏章。
营帐内,烛火摇曳。墨轩坐在桌前,手中握着毛笔,神情专注而郑重。他详细地回顾着顾辰在战争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每一次出谋划策,每一回临危不惧的表现。从最初察觉到敌军阴谋时的敏锐洞察,到制定战术时的深思熟虑,再到战斗中与墨轩紧密配合,为扭转战局发挥的关键作用,墨轩都一一记录在奏章之中。
“顾辰此人,实乃国之栋梁。若不是他的奇谋妙计,这场战争恐难如此顺利地取得胜利。”墨轩一边书写,一边喃喃自语,眼神中满是对顾辰的赞赏与钦佩。
与此同时,边疆的百姓们也对顾辰的功绩赞不绝口。在他们眼中,顾辰不仅是那个足智多谋的谋士,更是与他们并肩作战、守护家园的英雄。街头巷尾,人们都在传颂着顾辰的英勇事迹。
“你们知道吗?那场关键的战役,要不是顾先生想出的奇袭战术,咱们哪能这么快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一位老者坐在街边的茶馆里,兴致勃勃地对周围的人说道。
“是啊是啊,顾先生真是厉害!听说他还亲自带着敢死队去突袭敌军粮草大营,这胆子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旁边的年轻人附和道。
“而且顾先生平日里对咱们百姓也特别好,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帮我们解决困难。这样的好人,就该得到大大的奖赏。”一位妇女微笑着说道,眼中满是感激。
百姓们的赞誉之声,如同春风一般,传遍了边疆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些声音,也传到了当地官员的耳中。他们纷纷对顾辰的功绩表示认可,并决定联名上书,向皇帝举荐顾辰。
在一封封言辞恳切的奏章中,当地官员们详细描述了顾辰在边疆的种种贡献。他们提到顾辰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在战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组织百姓恢复生产生活,帮助士兵们修缮防御工事,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顾辰之才,堪当大任。望陛下能明察,给予其应有的嘉奖,以激励更多有志之士为国家效力。”一位官员在奏章中如是写道。
远在京城的皇帝,每日都会收到来自各地的奏章。当他看到墨轩以及边疆众多官员为顾辰请功的奏章时,不禁大为动容。皇帝仔细阅读着每一份奏章,眼前仿佛浮现出顾辰在边疆战场上运筹帷幄、奋勇杀敌的画面。
“没想到这顾辰竟有如此大的能耐,在边疆立下这般赫赫战功。”皇帝放下奏章,感慨道。
皇帝身边的太监见此情景,连忙说道:“陛下,这顾辰之前虽有过错,但此次在边疆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可见陛下宽宏大量,给他机会戴罪立功,如今他果然不负圣恩啊。”
皇帝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传朕旨意,宣顾辰即刻进京面圣。”
此时的顾辰,正在边疆与士兵们一同巡查防御工事。他身着朴素的军装,与士兵们亲切交谈,仔细检查着每一处防御设施。当他得知皇帝宣他进京面圣的消息时,心中既感到意外,又充满了期待。
“看来,是时候去京城,向陛下当面汇报边疆的情况了。”顾辰望着京城的方向,目光坚定。
在士兵们的不舍与祝福声中,顾辰踏上了进京的路途。一路上,他思绪万千。回想起自己在边疆的日子,从最初与墨轩的恩怨,到后来携手并肩作战,共同为边疆的稳定而努力,这一切仿佛一场梦。而如今,他即将面对皇帝,接受皇帝的评判与嘉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使命感。
经过数日的奔波,顾辰终于抵达京城。京城的繁华依旧不减当年,但此刻的顾辰无心欣赏这热闹的街景。他径直前往皇宫,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皇帝的御书房。
“臣顾辰,参见陛下。”顾辰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道。
皇帝坐在龙椅上,目光审视着顾辰,说道:“平身吧。朕看了墨轩和边疆众官员为你请功的奏章,你在边疆的表现,朕很是满意。你且详细说说,在这场战争中,你都立下了哪些功劳。”
顾辰站起身来,神色镇定,有条不紊地将自己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一一向皇帝汇报。从分析敌军情报、制定战术,到参与敢死队突袭敌军粮草大营,再到战后协助墨轩进行重建工作,他都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皇帝听后,不禁连连点头,赞叹道:“好!好一个顾辰!朕原以为你只是有些小聪明,没想到你竟有如此大的本事。此次在边疆,你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朕问你,你想要什么奖赏?”
顾辰连忙跪地,说道:“陛下,臣蒙陛下恩典,得以戴罪立功。如今能为国家效力,为边疆百姓谋福祉,便是臣最大的心愿。臣不敢奢求任何奖赏,只希望陛下能继续支持边疆的建设,让边疆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帝听了顾辰的回答,心中甚是欣慰。他微笑着说道:“你能有此胸怀,实属难得。不过,有功自然要赏。朕决定恢复你的官职,任命你为边疆军务参赞,协助墨轩将军处理边疆事务。同时,赐予你黄金千两,良田百顷,以表彰你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