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太远了。
瓦尔斯睁开眼睛,皱眉沉思。
根据露西亚给他的知识水晶以及神像的献祭,瓦尔斯对信仰之力多了几分了解。
信仰的本质是信徒和被信奉者之间建立灵魂的联系。
信徒通过精神力、情绪的活动,于灵魂之中诞生出一种力量,一种复杂的力量。
根据诸神位面的划分标准,信徒被依次分为不信者——泛信徒——真信徒——虔信徒——狂信徒——圣徒。
真信徒是真正信仰某位存在,并且能通过自己的精神力、情绪,和被信奉者建立起联系的人,也是信徒中基数最大的一个群体。
既然诸神划分了信徒,那就总要制定一个划分标准。
真信徒虽然信奉神明,但是他们的这种信奉,是有条件的信奉。
比如他们希望通过信奉神明,能够让自己在生病的时候得到救治、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得到神明的保护。
巫师们早已经把这种关系总结的很透彻、清晰了——信仰本质上是一种交易。
信徒供奉神明、崇敬神明,那么神明就要反过来庇佑信徒。
既然是交易,那么信仰的本质就是利益交换。
既然是利益交换,那么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
新的神明总是很活跃的进行神降,积极回应信徒的祈求。
感受到好处的人们,很快就会成为神明的泛信徒、真信徒。
但是这种信仰的杂质太多了,导致信徒们反馈给神明的信仰之力都是灰暗的。
在神明和自己之间,普通的信徒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贪婪、色欲、残暴,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求。
一旦神明过多吸收这种有杂质的信仰之力,很容易就会被引入堕落的深渊。
所以信仰神开始用神性代替自己的人性,用绝对理性凝聚出的神火,净化信仰之力中的杂质,只留下信徒心中最美好的祈愿和单纯。
从虔信徒开始,信仰之力的品质就开始逐渐提高。
信徒在自己和神明之间,把神明的利益放的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