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熹微,广宁县城内,荒废的残垣断壁间,已隐隐透出几分生气。
街巷之间,百姓们肩挑手提,忙碌不休,或搬砖运石,或拌灰砌墙,处处可见重建之景。
吴玄安立于一处高台,环视四方,望着渐次修缮的街道房舍,神色沉稳,目光深邃。
“不错不错,此事搞完,至少又有几缕功德。”
自救灾开始,从救人到稳固灾情,他已经获得了八十八缕功德。
自水退之后,城中满目疮痍,屋舍倾颓,街道泥泞不堪,百姓无家可归,皆挤于搭建的帐篷中,苦不堪言。
后面因为水泥的出现,他又不费余力地带着人宣传水泥的好处,且得到陈县令允准后,便聚集青壮,分派工序,重建广宁县。
因为先前救灾名声在前,大多百姓都非常信任他,各家青壮年也都争先恐后地要跟着他的队伍干。
吴玄安带着匠人先试筑几间屋舍,用水泥拌沙夯实地基,砖块一层层砌起,每铺一层,便抹上一层灰浆,使之黏结牢固。
待墙体建至合适高度,再以木梁搭架,铺设屋顶,最后用水泥涂抹屋檐缝隙,以防漏雨。
百姓初时不解,见他亲自示范,方知此法之妙。一旦干透,比寻常土坯房更加坚固,且不畏雨水浸泡,便纷纷效仿。仅半月光景,已有数十户房屋修成,墙体平整,屋檐整齐,较以往更加结实耐用。
不仅房屋,街道亦得重整。
昔日青石铺路,洪水过后,皆成泥泞,车马难行。
吴玄安便命人将残石尽数搬走,先铺一层碎石,再浇水泥,使之平整。
待干透后,路面坚硬如石,雨水再不积滞。行人踏之,马车碾过,皆畅行无阻。
百姓亲眼见之,啧啧称奇,纷纷道:“吴秀才此法,真乃神技也!如此一来,往后再逢大雨,咱们广宁县也不至于满街泥泞,苦不堪言了!”
此外,城外几座小桥亦被洪水冲毁,往来甚是不便。吴玄安便在原址修筑新桥,先以石料筑墩,再以木梁搭架,最后浇筑水泥,使之稳固。
桥成之日,百姓聚于河畔,争相走上桥面,试其坚固,见其纹丝不动,皆欣喜不已。
自重建以来,吴玄安未曾休息一日,凡事亲力亲为,示范技法,指挥工匠,百姓看在眼中,敬佩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