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别苑的书房内,气氛凝重而热烈。李隆基高坐主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位大臣。他的面前,摊开着一幅幅详细的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大唐军队与叛军的兵力部署、行军路线以及各城池的得失情况。这些地图,记录着这段时间来战争的风云变幻,也承载着大唐复兴的希望。
“诸位爱卿,”李隆基打破了沉默,声音低沉却有力,“如今前线战报频传,我军连番取胜,叛军已然节节败退。但这并非我们可以放松警惕的时候,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一同商讨如何进一步巩固胜利,彻底消灭叛军,还有如何让那些被战乱破坏的地区尽快恢复生机。”
话音刚落,宰相房琯便站起身来,拱手说道:“陛下,依臣之见,我军当前士气正盛,应乘胜追击,不给叛军丝毫喘息之机。可令多路大军齐头并进,从不同方向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势,将其彻底歼灭。”
“房大人所言甚是,”兵部尚书韦见素紧接着发言,“不过,叛军虽处劣势,但困兽犹斗,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需挑选精锐部队,作为先锋,冲散叛军的防线,而后主力部队再跟进,扩大战果。同时,要密切关注叛军的动向,防止他们狗急跳墙,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战术。”
“韦尚书考虑得很周全,”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之色,“只是,这粮草补给也是个关键问题。前线战事紧张,粮草供应必须及时跟上,否则将士们饿着肚子,如何能奋勇杀敌?”
户部尚书李岘闻言,连忙起身回应:“陛下放心,臣已在积极筹备粮草。目前,已从蜀中各地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只是,运输路途遥远,且多有山路,道路崎岖难行,运输效率还有待提高。”
“此事还需想个妥善的办法,”李隆基皱了皱眉头,“要不这样,在沿途多设立几个粮草中转站,合理安排运输路线,确保粮草能够及时送达前线。另外,要加强对粮草运输队伍的保护,以防叛军偷袭。”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时,一位年轻的将领站了起来,他是新任的左卫将军陈玄礼,曾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深受李隆基的赏识。“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说。如今叛军势力虽被削弱,但仍有部分残余势力逃窜至山林之中,这些人时不时出来骚扰百姓,破坏我军后方的安宁。我们应派遣一些熟悉地形的士兵,组成小分队,深入山林进行清剿,以绝后患。”
“陈将军这个建议不错,”李隆基说道,“就按你说的办。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尽快清除这些残余势力,让百姓能够安心生活。”
“臣遵旨!”陈玄礼领命退下。
接着,众人又开始讨论起如何恢复被战乱破坏的地区。“陛下,那些被叛军攻占过的城池,如今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一位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当务之急,是要给百姓发放粮食和衣物,让他们能够活下去。同时,要组织人手修缮房屋、道路,恢复生产。”
“说得对,”李隆基神色凝重,“民生乃是国家之本,我们必须尽快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工部尚书,你那边可有什么计划?”
工部尚书连忙起身:“陛下,臣已经拟定了初步的恢复计划。首先,会从各地调集工匠,前往受灾严重的地区,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同时,会发放一些农具和种子,鼓励百姓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另外,对于那些因战乱而荒废的商业,我们也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商人重新开业。”
“很好,”李隆基说道,“不过,这恢复民生,单靠朝廷的力量还不够,还需发动当地的乡绅和富商,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奖励和荣誉,激励他们为家乡的重建贡献力量。”
众人又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书房内的光线也越来越暗。一名小太监走进来,点亮了蜡烛,柔和的烛光映照在众人的脸上,给这紧张的氛围增添了一丝温暖。
“陛下,已经到了用膳的时间了。”小太监轻声提醒道。
李隆基这才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他揉了揉太阳穴,说道:“今日大家都辛苦了,先去用膳吧。此事关系到大唐的兴衰,大家回去后再仔细想想,明日我们继续商讨。”
大臣们纷纷起身,行礼告退。李隆基独自坐在书房内,看着桌上的地图和战报,心中思绪万千。这场战争,让大唐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但也让他看到了大唐军民的团结和坚韧。他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大唐一定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
“陛下,您该去用膳了。”杨玉环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轻柔而关切。
李隆基抬起头,看到杨玉环正站在门口,眼中满是担忧和心疼。他微微一笑,说道:“爱妃,你来了。走吧,一起去用膳。”
两人手牵手,走出了书房。夜晚的别苑,宁静而祥和,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香。然而,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心中,却依旧牵挂着前线的战事和大唐的未来。
“陛下,今日商讨得如何?”杨玉环轻声问道。
“还算顺利,”李隆基说道,“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只要我们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彻底消灭叛军,恢复大唐的繁荣,指日可待。”
“那就好,”杨玉环说道,“我相信陛下一定能够带领大唐走出困境,重回巅峰。”
“有你在朕身边,朕就有了无尽的动力。”李隆基握紧了杨玉环的手,仿佛这样就能握住大唐的未来。
这一夜,蜀中别苑的灯火依旧亮了很久,而大唐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商讨和决策中,逐渐走向光明。
蜀中别苑的书房内,气氛凝重而热烈。李隆基高坐主位,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在座的每一位大臣。他的面前,摊开着一幅幅详细的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大唐军队与叛军的兵力部署、行军路线以及各城池的得失情况。这些地图,记录着这段时间来战争的风云变幻,也承载着大唐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