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庆宫的偏殿内,杨玉环正端坐在案几前,仔细审阅着宫中各项事务的卷宗。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她身上,映出她专注的神情。往日里,审阅这些卷宗对她来说虽繁琐,却也有条不紊,可今日,她的心中却总萦绕着一丝不安。
“绿儿,你说,最近这宫中的气氛,是不是有些不一样?” 杨玉环放下手中的卷宗,微微皱眉,轻声问身旁的绿儿。
绿儿愣了一下,随即点头道:“娘娘,奴婢也觉着有些奇怪。就说那些宫女太监们,平日里总是有说有笑的,可最近,奴婢总感觉他们像是有什么心事,聚在一块儿说话时,一见着旁人,就立刻散开了,神神秘秘的。”
杨玉环微微颔首,心中的疑虑更重了。她站起身来,在殿内缓缓踱步,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近日朝堂上的情形。
自上次和李隆基提及长安城内的异常动静后,她便多留了个心眼。在朝堂议事时,她越发觉得部分大臣的表现有些蹊跷。往常,大臣们在讨论国事时,虽也有争论,但都是各抒己见,为了大唐的发展出谋划策。可近日,在一些关键议题上,比如边疆防御的兵力调配、国内税收政策的调整,涉及到利益分配的敏感话题时,那几位大臣却总是言辞闪烁,刻意回避。
就拿昨日朝堂上关于西北边疆增兵的提议来说,这一提议本是关乎大唐安危的大事,众大臣理应积极讨论。武将出身的王将军率先站出,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如今西北边疆局势不稳,吐蕃蠢蠢欲动,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增派五万兵力,加强防御工事,方能保我边疆百姓平安。”
话音刚落,张大人却轻咳一声,慢悠悠地开口:“王将军所言虽有道理,可这增兵之事,牵扯甚广啊。如今国库并不充盈,贸然增兵,这粮草军饷从何而来?还需从长计议,从长计议啊。” 说着,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闪躲,手指不自觉地在袖笼中轻轻敲击。
李大人也跟着附和:“张大人所言极是。再者说,边疆局势虽要紧,但也不能忽视国内民生。若是因为增兵而加重百姓赋税,恐怕会引起民怨。”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捋着胡须,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却唯独避开了王将军那急切的眼神。
杨玉环坐在一旁,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注意到,张大人和李大人在发言时,眼神时不时交汇,像是在传递着某种默契。而且,他们的言辞看似有理,实则是在巧妙地将话题引开,避开了增兵的核心问题。
“昨日朝堂上,关于西北边疆增兵的提议,本是关乎大唐安危的大事,可张大人、李大人他们,不仅没有积极发言,反而顾左右而言他,这实在是太反常了。” 杨玉环低声自语道。
绿儿一脸疑惑地问道:“娘娘,这几位大人平日里不都是积极参政的吗?怎么突然这样了?”
杨玉环眼中闪过一丝思索,说道:“这其中必有缘由。而且,本宫还听闻,他们私下里频繁聚会,也不知道在商议些什么。”
想到这儿,杨玉环决定先从朝堂大臣入手,探寻这背后的秘密。她唤来高力士,轻声吩咐道:“高公公,你去帮本宫留意一下张大人、李大人等几位大臣的动向。他们私下聚会时,都有哪些人参与,谈论的大概是什么内容,尽可能详细地打探清楚。”
高力士恭敬地应道:“娘娘放心,老奴一定办好此事。”
安排完高力士的任务后,杨玉环又将目光投向了宫中的流言蜚语。这些流言,就像无根之萍,在宫中四处飘散,真假难辨,却又隐隐指向一个可能存在的阴谋。
“绿儿,你去把近日宫中流传的那些流言,都给本宫细细说来。” 杨玉环重新坐回案几前,神色凝重地说道。
绿儿连忙说道:“娘娘,这几日,宫中都在传,说是有一股神秘势力,正在暗中谋划着什么大事,要颠覆咱们大唐的政权。还有人说,这股势力和朝堂上的某些大臣有勾结呢。”
杨玉环眉头紧皱,“这些流言,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无风不起浪。咱们不能掉以轻心。你再去仔细打听一下,看看这些流言最初是从哪儿传出来的。”
绿儿领命而去。杨玉环独自一人坐在殿内,心中暗自思忖:“若真有神秘势力在暗中谋划,那朝堂上的大臣们,又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们刻意回避的议题,和这股神秘势力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玉环一面不动声色地处理着宫廷事务,一面等待着高力士和绿儿的消息。朝堂上,那几位大臣依旧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可杨玉环却从他们偶尔交汇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与不安。
终于,高力士带来了消息。“娘娘,老奴这几日一直在暗中观察那几位大臣,发现他们确实频繁在一处隐秘的宅邸聚会。参与聚会的,除了朝堂上的几位大臣,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老奴想办法靠近偷听,可惜他们说话声音极小,只断断续续听到几句,似乎在商议着什么‘时机成熟’‘里应外合’之类的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玉环脸色一沉,“看来,本宫的猜测没错,他们果然有问题。只是,这‘时机成熟’‘里应外合’,到底是要做什么?还有那些身份不明的人,又是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