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政策支持推动

杨玉环深知,若要让民间教育真正实现蓬勃发展,仅靠个人的努力和呼吁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朝廷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她精心准备,再次踏入了李隆基的宫殿,决心说服这位大唐的天子,为民间教育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宫殿内,李隆基正坐在龙椅上,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杨玉环轻盈地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陛下,臣妾今日前来,是想再次与陛下商讨民间教育之事。”

李隆基抬起头,眼中满是关切,微笑着说:“爱妃,关于民间教育,朕一直放在心上。你且说来,如今又有何新的想法?”

杨玉环挺直了身子,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这段时间臣妾深入民间,看到了兴办义学和职业学堂的诸多困难。虽然已有不少仁人志士响应,可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等问题依旧严重制约着民间教育的发展。臣妾认为,朝廷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民间教育的政策,为其提供坚实的后盾。”

李隆基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问道:“爱妃所言极是,只是这政策该如何制定,又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杨玉环早有准备,她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首先,朝廷可拨出专款,资助义学的建设和运营。义学是寒门子弟接受教育的希望之光,可如今许多地方因资金匮乏,义学的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难以维持日常的教学。有了朝廷的专款支持,便能修建宽敞明亮的教室,购置充足的书籍和教学用具,聘请优秀的教师,让孩子们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李隆基轻轻点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其次,对于开办职业学堂的民间人士,朝廷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表彰。职业学堂能培养出掌握实用技能的人才,对我大唐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可民间人士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成本压力,税收优惠能减轻他们的负担,表彰则能激励更多人投身其中。如此一来,职业学堂便能如雨后春笋般在民间兴起。” 杨玉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再者,鼓励社会贤达捐资办学,并为捐资者立碑铭记。这不仅能为民间教育筹集更多的资金,还能在社会上营造出重视教育、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让捐资者的善举被世人铭记,也能激励更多人效仿。” 杨玉环补充道。

李隆基听后,沉思良久,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而杨玉环提出的这些政策,确实切中了民间教育的要害。最终,他下定决心,说道:“爱妃的提议甚好,朕这就下令,让户部、礼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商讨具体的政策细则,务必将这些支持民间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

得到李隆基的应允,杨玉环心中满是欢喜,她再次行礼,说道:“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民间教育必将迎来新的生机,大唐的未来也将更加辉煌。”

此后的日子里,朝堂上围绕着支持民间教育的政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户部尚书皱着眉头,提出了资金分配的难题:“陛下,拨出专款支持民间教育,这资金数额巨大,该如何合理分配到各地的义学,确保每一所义学都能得到妥善的资助,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礼部尚书也附和道:“是啊,还有对开办职业学堂者的税收优惠和表彰,以及为捐资者立碑铭记的具体流程,都需要仔细斟酌,制定出详细且合理的方案。”

李隆基看着诸位大臣,坚定地说:“此事关乎国家未来,各位爱卿务必群策群力。可先对各地的教育现状进行详细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税收优惠和表彰的标准,要既能体现朝廷的鼓励,又要确保公平公正。至于为捐资者立碑铭记,礼部要制定出庄重且规范的流程,让捐资者的善举得以彰显。”

在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日的商讨和研究,一系列支持民间教育的政策细则终于制定完成。朝廷正式宣布,拨出巨额专款,用于资助义学的建设和运营。这笔专款将根据各地的人口数量、教育需求等因素,合理分配到各个州县。同时,明确规定了对开办职业学堂的民间人士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详细的表彰办法。对于捐资办学的社会贤达,也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立碑铭记流程,确保每一位捐资者的名字和事迹都能被妥善记录,流传后世。

这些政策一经颁布,立刻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地的官员们纷纷行动起来,积极筹备义学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县令亲自带领着工匠们,在选定的义学地址上忙碌着。“大家加把劲,这可是朝廷大力支持的义学,关系到咱们小镇孩子们的未来。一定要把学堂建得坚固又漂亮。” 县令一边指挥着,一边干劲十足地说道。

而那些开办职业学堂的民间人士,在得知税收优惠政策后,心中的顾虑顿时消散了许多。一位开办纺织学堂的李师傅兴奋地说:“原本担心办学成本太高,难以维持,现在好了,朝廷的税收优惠政策让我们轻松了不少。我一定要把这纺织学堂办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纺织人才。”

社会贤达们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办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在长安的一座富商府邸里,富商王老爷正与家人商量着捐资事宜。“如今朝廷如此重视民间教育,还为捐资者立碑铭记,这是好事啊。我们也该为那些孩子出份力。” 王老爷一脸郑重地说道。

家人纷纷表示赞同,最终,王老爷决定捐资一万两白银,用于兴办一所义学。当他将捐资的消息上报给朝廷后,很快便收到了朝廷的表彰文书,这让王老爷倍感荣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朝廷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间教育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一所所崭新的义学在各地建成,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在整齐的桌椅前,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职业学堂里,学生们跟着师傅们学习各种实用技能,木工、铁匠、纺织等技艺在他们手中传承和发扬。

而那些捐资者的名字,也被刻在了一块块石碑上,矗立在学堂的显眼位置。这些石碑,不仅是对捐资者善举的铭记,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民间教育贡献力量。

杨玉环看着民间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蒸蒸日上,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将继续努力,为大唐的民间教育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杨玉环深知,若要让民间教育真正实现蓬勃发展,仅靠个人的努力和呼吁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朝廷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她精心准备,再次踏入了李隆基的宫殿,决心说服这位大唐的天子,为民间教育开辟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