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姜峰以前也是个读书人,但他并不辱武。
保家卫国,靠的不就是武夫吗?
在这个世界,武夫的力量远超于普通人,尤其是超凡武夫,动则便是毁天灭地。
更何况如今的神州大地,九国并立,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国家想要安稳,离不开武夫的力量!
景国抬高文人,打压武夫,长此以往,只怕国将不国。
上一世的宋朝不正是如此吗?
姜峰不知道其他国家是否也是如此,但无论是哪一国,当不至于贬低武夫,转而抬高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于景国有何好处?
徐长卿沉默了许久,道:“此事,与当年文帝推行的国策有关。”
“当年文帝推崇儒学,提高朝野文人的地位,其一是想减少民间武夫的数量,减少动乱。”
“武夫桀骜不驯,热血冲动,以武犯禁的案子不在少数,纵有法律制裁,却依然屡禁不止,长此以往,民生难稳。”
姜峰皱了皱眉。
徐长卿继续说道:“其二,是为了缓解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历朝历代,皆是文人治世,武将守国。文武大臣理念多有不合,朝堂矛盾日益扩大,不利于朝局稳定。”
“然而,由于武夫力量强大,朝堂之上,武将一直处于上风,文臣一方则日渐衰弱。那时候,文臣制定的民生政策,在推行时总是颇受阻力。”
“这不是一个良好的朝堂局面。”
姜峰点了点头,对于君王来说,不管是文强武弱,还是文弱武强,都不是一个良性的局面。
他倒是忽略了,正因为有武夫体系,朝廷才需要考虑,如何在某种程度上遏制武将的权势。
然而接下来,徐长卿话锋一转:“但其实,文帝还隐藏着第三个目的。”
他神色带着一丝凝重:“当年的文帝,其实想为天下读书人,找寻一条伟力加身的修行路。”
姜峰心头蓦然一震!
他急忙问道:“老师,难道文人也有修行体系?”
徐长卿感慨道:“其实不仅是景国,纵观列国的勋贵世家,其实大都是武将出身。”
“盖因列国动荡,而武夫又是现世的修行主流。”
“然而,历史上却不止武夫这一条修行路,只是其他的道路,早已泯灭在了时间长河之中,而今仅剩下武夫。”
“史书记载,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释道,兵法墨,阴阳农……各有各的修行,但这些修行路,全都断了。”
他看向姜峰;“要说你们神通者,当然也是一条道路,但这条路并非人人可以走。世间的天生神通者,又有几人?故而,在列国看来,神通者并非传承意义上的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