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立夏秤人:甘平调衡定阴阳

河谷深处的岩洞前,住着一位修行百年的赤狐,此刻正因阳盛阴衰而焦躁不安——它的皮毛失去光泽,每根狐毛都带着火星,眼中射出赤光,洞内囤积的甜叶干竟被体温烤焦。仙子携秤人衡入洞,见赤狐的爪垫已被火气灼伤,踏处生烟,便以甜叶露涂抹其爪,火星遇露竟化作甜叶蜜,焦枯的狐毛重新变得油亮。"阳密乃固,阴平阳秘,"仙子取甜叶芯塞入赤狐口中,"今以甜叶之甘平调和阴阳,待阴阳平衡,火气自消。"

四、四气五味,甘平退热

桑麻谷西侧的草庐里,住着一位制糖的老匠人,此刻正对着熬糖锅长吁短叹——他熬制的甜叶糖膏被亢阳之气蒸成焦糖,锅壁结着黑色的糖垢,散发着焦苦气。仙子踏入草庐时,见老匠人双目赤红,舌面龟裂如田垄,左手虎口处生着火疮,疮口流着赤液,此乃"阳盛阴虚,壮火食气"之候。

"立夏阳升,您又久处热灶,阳气独盛矣,"仙子从袖中取出一片蝉翼甜叶——此叶采自立夏前七日的寅时,得阴阳交替之时所生,叶片薄如蝉翼,叶脉间流淌着水晶般的甘液,"此叶名'衡阳甜叶',味甘性平,入心、肺二经,能退虚火,和阴阳。《本草便读》云:'甘能缓急,平能去偏,故可调和阴阳。'"

她将甜叶放入熬糖锅,以秤人衡中的甘润雾为引,糖锅顿时升起玉色的烟雾,烟雾中浮现出"衡"字的篆体符文。老匠人吸入烟雾,顿觉胸膈清凉,虎口的火疮竟结出甜叶状的白痂。仙子又取过甜叶膏,涂抹在老匠人胸前的"膻中穴"上:"此为八会穴之气会,能调和诸气。今以甜叶膏敷之,可引甘平之气入里,化内盛之亢阳。"

膏体触及皮肤时,老匠人只觉一股清凉的甘气渗入,原本焦灼的血液竟在血管中发出细微的"叮咚"声。与此同时,村东头的绣娘正为刺绣发愁——她绣制的甜叶菊纹样被阳气烤得焦脆,丝线断裂处竟冒出火星,绣绷上的绸缎也泛起焦痕。仙子闻讯前往,取甜叶露喷洒绣品,丝线遇露竟变得柔韧,绣出的甜叶菊纹样上还凝着细小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七彩光芒。

五、七情和合,阴阳俱平

谷外的牧场上,牧童正对着牛群长吁短叹——三百头牛中,有三分之一出现"阳厥"之症,牛目赤红,狂躁不安,不断用头撞向石墙,口中喷出的气息带着焦甜味,啃食甜叶时,叶片在口中竟化作火星。仙子走近牛群,见几只公牛的鼻孔中渗出赤液,蹄下的土地被热气烤得龟裂,此乃"阳气独盛,阴气衰竭"之危候。

"此乃'阳盛则阴病,七情失和'之症,"仙子从秤人衡上摘下七片不同形态的甜叶,分别为柳叶形、掌形、针形、扇形、心形、圆形、锯齿形,"甜叶七形,对应七情,柳叶缓怒,掌形解郁,针形定神,扇形散忧,心形和喜,圆形除恐,锯齿平惊。"她将七叶按北斗七星之位排列在牛圈中央,每片叶子下都压着对应时辰的甜叶露。

七叶刚一落地,牛群便安静下来,原本狂躁的公牛竟主动走到心形甜叶前,低头舔食叶上的露滴。仙子以甜叶枝轻扫牛背,口中念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以甜叶之甘平调和阴阳,以七形调七情,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片刻后,牛只们的呼吸变得均匀,眼中的赤光褪去,反刍时竟吐出带着甜叶香的草团,蹄下的土地也渗出甘润的露珠。

与此同时,河谷上游的樵夫因久处烈日,患上"阳暑"——高热烦渴,神昏谵语,肌肤灼热如炭,舌绛而干。仙子取甜叶芯与麦冬、生地调和成汤,灌服后樵夫顿觉身凉神清,便中排出的竟是裹着甜叶黏液的火气。三日后,樵夫康复,肌肤上留下的甜叶纹印记,成了阴阳平衡的标志。

六、立夏秤人,甘护太和

立夏日的卯时整,东方天际传来清脆的鸟鸣,只见上百只戴胜鸟衔着甜叶枝飞过桑麻谷,翅膀上闪烁着玉色的光芒。仙子见戴胜鸟群中领头的鸟儿,其尾羽竟由甜叶的芯髓组成,每振翅一次,便有甜叶露滴落在田间地头。她知道,这是阴阳平衡的征兆,遂引戴胜鸟群在甜叶菊种植区盘旋三匝,鸟儿落下的甜叶枝竟在泥土中生根发芽,长成叶片通透的甜叶幼苗,每片叶中央都有一道阴阳分界线。

山脚下的农夫们正准备立夏"秤人",却见秤杆被阳气烤得变形,秤砣也失去平衡,称出的体重竟比常日轻了十斤。仙子取过秤杆,用秤人衡的甘平之气熏蒸:"今岁阳盛阴衰,秤人需先调衡。"说罢将秤砣移至甜叶纹刻度,农夫站上秤盘时,秤杆竟自动平衡,称出的体重分毫不差。

她又指点村民们制作"立夏甜叶羹":"以甜叶粉、银耳、百合为料,炖煮时需用甜叶露为水。"当羹汤熬成时,呈现出通透的玉色,散发着甜叶与百合混合的香气,村民们食后,多年的阳盛之症竟都有所改善。更有产妇因产后阳盛阴虚,烦躁失眠,仙子教其饮用甜叶百合饮,三日后便能安睡,乳汁中还带着甜叶的甘香,婴儿食后竟不再烦热啼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