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记:瑶池遗珍落凡尘》(上卷)

虞集还在《道园学古录》里记过一件趣事:他曾将金钗石斛赠予友人,友人误以为是真金打造的钗子,竟用布擦拭,想让它更光亮,结果擦落了茎节上的银霜。虞集得知后大笑:“此乃活金钗,其珍不在形,而在气。你擦去的不是尘,是瑶池的仙气。”

元代的画坛也留下了金钗的身影。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时,在山岩缝隙处添了几笔淡紫,旁题“金钗石斛,王母遗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画山必画草,草中最奇者,莫过于金钗——它能在石上生根,如隐士在乱世立身,有骨有节。”

第三回 杨慎贬途识真容,金钗入诗见风骨

杨慎与金钗石斛的相遇,带着几分宿命的意味。嘉靖三年,他被贬永昌卫,途经四川泸州时,染了“喉痹”之症,咽如刀割,连米粥都难以下咽。当地乡绅送来一味药,说是“泸州崖上的金钗,能治百病”。

杨慎初见时,见其茎节如钗,紫黑坚硬,不禁想起虞集的诗。他按古法将金钗与麦冬同煮,药汤刚入口,喉间的灼痛便消了大半,一股甘润之气顺着喉咙往下走,连胸口的郁气都散了。“果然是仙根!”他捧着空碗,对随行的杨忠说,“虞集说它‘出蓬霄’,半点不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探金钗究竟,杨慎绕道青城山,在常道观见到了观妙子的后人。道长引他看观里的药圃,只见石槽中的金钗石斛已长成一片,茎节层层叠叠,最高的竟有三尺,开花时如无数金钗插在石上,淡紫色的花瓣在风中轻颤,像王母的流苏在晃动。

“此草三年一开花,五年一换茎,”道长指着最粗的一株说,“这株已有二十年,茎节上的银霜厚如凝脂,是药圃的‘镇园之宝’。当年观妙子道长说,它的根能扎三尺深,石缝再硬也能钻进去——就像杨先生您,虽遭贬谪,风骨不改。”

杨慎听得心头一动,取来纸笔,在观里的石桌上写下《金钗石斛歌》:

“瑶池金钗落尘寰,化作石斛附青山。

紫茎重叠如连璧,银霜点缀似回环。

不向朱门献颜色,独留清苦在人间。

我今贬逐天涯路,得见仙根意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