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叶可西——物理哲人的循环之理

他按下一个红色按钮,模型底部的“深层水区域”突然出现几个小孔,蓝色液体开始快速流失。起初,浅层和中层的水似乎没有变化,但半小时后(模型时间被加速了1000倍),中层的水位明显下降,浅层的“河流”开始出现干涸的裂纹,最终整个模型的蓝色液体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

“这就是无节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后果。”叶可西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以西北某光伏基地为例,他们每天抽取2万吨深层地下水,导致周边50公里内的浅层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1.2米,三条季节性河流彻底断流,牧民不得不迁徙。这种‘发展’,本质上是用绿洲的消亡,换取电站的发光。”

会场里一片哗然。王司长的脸色有些难看:“西博士,你的模型是不是太极端了?我们有严格的开采限额,而且会配套人工回灌措施。”

“回灌?”叶可西调出一组数据,投影在大屏幕上,“去年某页岩气田尝试用处理后的废水回灌深层地下水,结果导致3.2级地震,且回灌量仅为开采量的17%。更重要的是,回灌的水改变了深层地下水的化学结构,破坏了其与浅层水的自然补给通道——这就像往清水里倒墨水,再想让它变清,难上加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物理规律告诉我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水循环也遵循守恒定律。你从深层抽走1吨水,就意味着地表会减少1吨可利用的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支持者认为叶可西“过于保守,阻碍发展”,反对者则开始反思规划中的漏洞。当叶可西展示出他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新能源与水循环协同发展模型”时,会场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不是要停止新能源开发,而是要找到与水共生的方式。”叶可西的语调变得温和,“比如太阳能海水淡化——在光伏电站周边配套海水淡化设施,用太阳能发电驱动淡化过程,既解决了电站的冷却用水,又能提供淡水,一举两得。”

他展示的效果图上,海边的光伏电站与淡化厂相连,淡化后的浓盐水被用于养殖,产生的清洁能源反哺电网。“再比如氢能,我们可以推广‘绿氢+水循环’模式: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海水制氢,产生的氧气用于污水处理,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可再次进入循环系统。”

这些构想并非空中楼阁。叶可西的团队已经在海南岛建成了小型试验基地,用光伏电力驱动的海水淡化系统,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的用水需求,还将多余的淡水用于灌溉,让荒滩长出了蔬菜。在内蒙古的风电场,他们设计的“风电-抽水蓄能-地下水补给”系统,利用夜间多余的风电将地表水抽到高位水库,白天放水发电时,一部分水会渗透到地下,补充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