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聚光灯下

央视的摄像机立刻对准了那条不起眼的水沟。新华社记者飞快地记录着数据:"......农民自筹资金占比多少?"

转到养老院时,杨进京特意叫来了刘奶奶:"您给记者说说,每月领多少钱?看病咋办?"

刘奶奶颤巍巍地掏出个小布包:"每月三十五元补助,药费......药费还是贵啊......"

县宣传干部急得直跺脚,杨进京却坦然道:"这就是真实情况。我们村办企业每年拿出利润的20%补贴老人,但还是不够。"

采访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小雨。记者们正要躲雨,杨进京却领着他们拐进了一条泥泞的小路。

"杨代表,这是......"

"带你们看看还没改造的旧房子。"杨进京指着一排低矮的土坯房,"新农村建设不能只展示好的,这些才是我们要攻坚的。"

李敏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新闻!"

中午在村食堂吃饭时,记者们对简单的四菜一汤赞不绝口。央视的孙记者举着摄像机拍厨师老张头炒菜:"这大铁锅炒出来的菜就是香!"

下午的座谈会上,出现了意外一幕。县里安排的"群众代表"正按稿子念到一半,五保户王老汉突然闯了进来。

"杨书记!我家房顶又漏雨了!"老汉浑身湿透,手里还拿着个接雨的破盆。

会场一片死寂。周卫国的脸都绿了。

杨进京却起身扶住老人:"王叔,是我工作没做好。"他转向记者,"各位,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攻坚'对象。"

令人意外的是,记者们反而更感兴趣了。摄像机对准了那个破盆,闪光灯亮成一片。

"杨代表,"李敏认真地问,"类似王大爷这样的困难户,村里还有多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十七户。"杨进京不假思索,"我们计划用村办企业今年的利润,优先帮他们修房子。"

采访结束前,央视记者突然提出要去杨进京家看看。县委的人慌了神——谁都知道杨书记家简朴得过分。

"走呗。"杨进京倒很坦然。

推开杨家斑驳的木门,记者们看到的是三间普通的砖房。堂屋墙上挂满了奖状和照片,最显眼的位置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年轻的杨进京穿着军装,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大儿子。

"杨代表,"孙记者好奇地问,"您当了这么多年干部,家里怎么......"

"够住就行。"杨进京笑着给客人倒茶,"钱得用在刀刃上。"

王素心端出一簸箕刚炒的花生,手抖得撒了一半。李敏连忙蹲下帮忙捡:"嫂子,您别忙活了。"

"不忙不忙......"王素心红着脸,"就是......就是怕给老杨丢人......"

"丢人?"孙记者举起相机,"这才叫真实!"

送走记者团时,周卫国拉着杨进京落在后面:"老杨啊,你今天这是......"

"周县长,"杨进京望着远去的车队,"亮丑才能进步啊。"

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长篇通讯《泥土芬芳里的代表情怀》,配图是杨进京蹲在麦田里查看灌溉渠的照片。央视的专题片《一个村支书的"三本账"》更是引发了全国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