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局势顺利的烦恼

大唐虎贲 无言不信 1655 字 5个月前

整个事情就算是始作俑者也意料不到这一切,李世民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李世民皱着眉头道:“我原以为要过个六七年休养,我大唐方有足够的实力深入草原与突厥一战。以现在的局势看来,最迟不过三四年,我大唐必将与突厥一争高下,我所烦心的便在这里。”

三四年!

罗士信估算了一下,还真差不多,历史上李世民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突厥颉利趁着李建成被诛杀,李建成布下的北方防线动乱之际,十数万大军一举突破边疆防线,兵临长安。李世民不得不与突厥定下便桥之盟,引以为耻,最终分化突利颉利,在贞观四年一举灭了突厥。

“这应该是好事吧!”罗士信一时间没能体会李世民的想法。

李世民摇头道:“这少了三四年的发展,提前了三四年,未必全是好事。大将军可知秦为什么能一统六国,汉武帝凭什么能驱逐匈奴,成就不世伟业?”

“自当是他们雄才伟略,有着足够的雄心魄力。”罗士信毫不犹豫的答道。

“此其一也!”李世民苦笑着摇了摇头:“真正关键的在于经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连续四代都是杰出的帝王之才,其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固然是平庸之辈,可是吕不韦的崛起,让秦国稳重了强国之态。反观中原六国,醉生梦死勾心斗角,相互尔虞我诈。秦始皇继位的时候,秦一国之国力,以可当六国,除了秦国又有哪一个国家能动不动的就拿出六十万大军出来?两次攻赵,李牧两度击败秦兵,歼灭秦兵十数万,如此大规模的杀伤,尚不能动秦国筋骨。秦国当时之强盛,可见一般。”

“至于汉武帝亦是如此,汉朝通过文景二帝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史书记载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李世民说道这里的时候,满心的羡慕,甚至还带着点点嫉妒:“纵然汉武帝有文景留下来的巨大资本,汉武帝连年征战,也使得海内虚耗,人口减半,打仗最耗国力财力。这太过顺利,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年,反而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这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了汉武帝的教训,我们又怎么能重新踏上他们的道路?前朝之亡,也多是亡在三征高句丽之上。在我看来,突厥要不就干脆不打,如果要打,就一战而定,直接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征讨,只会徒伤国力,将整个国家陷下去。”

原著小说网

罗士信听得恍然大悟,终贞观一朝,唐军都信奉这样的作战方式灭突厥、破吐谷浑、平高昌、定回纥、焉耆、龟兹等国都是一战而定,不带半点的犹豫。唯一没有一战功成的只有高句丽,那一战唐军先收复辽东,先后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而唐军,战士阵亡不过两千,但因气候问题受阻安市城下,战马损失了七八成,不得不选择撤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依照道理来计,这战算不得败,是进攻方在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撤军而已。但李世民却将此役视为一大失败,显然是因为没有一举拿下高句丽,与他的战略目标不符,视为失败。